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公路安全设计理论探析
摘要
关键词
以人为本;公路安全设计;交通心理;视觉诱导;交通设施
正文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但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传统以结构强度和交通效率为主导的设计导向,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与使用者行为模式脱节的问题。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的视觉感知、心理反应与操作容差,往往未被充分纳入设计考虑,导致部分道路在使用中存在潜在风险。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逐步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因素置于设计决策的核心地位,强调道路空间应适应人而非人适应路。该理念不仅拓展了设计的关注维度,也推动了交通安全研究的理论更新。本文将从理念内涵、设计表现与实践路径等方面,系统探析以人为本理念在公路安全设计中的作用机制,期望为建设更具人性化与安全性的道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启示。
1. 以人为本理念的交通安全内涵及演进
1.1 交通安全理念的传统模式与局限
传统交通安全设计主要依据工程参数进行结构优化,重点考虑道路材料、线形、车速与载重等要素,对驾驶者的认知过程与行为反应关注不足。在此框架下,道路被视为车辆运行的通道,而驾驶者仅是操控机械的执行者。该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路通行效率,但难以应对由人为误操作、突发情况和环境干扰引发的事故风险。一些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或过于依赖驾驶者精准操作,导致事故频发,暴露出其在安全保障层面的根本短板。
1.2 “以人为本”在交通系统中的引入与发展
随着行为科学与人因工程的发展,交通设计逐步由“硬件主导”向“人车路系统协同”转型。“以人为本”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将人的生理特征、心理规律、行为能力作为设计依据,从而提升道路的适应性与安全性。在欧美发达国家,早期研究集中于城市交通与慢行系统,而在我国,该理念主要应用于事故多发点整治、新建快速通道规划等环节。在政策引导与科研推动下,该理念正向全流程设计逐步渗透,成为交通安全设计的基础原则之一。
1.3 公路设计中人的角色重构
以人为本的交通安全观重新定义了人的地位。设计不再将驾驶者视作被动接受信息的操作者,而是将其行为链条与风险感知过程作为设计关键环节。这种角色重构促使设计逻辑发生转变:从传统的“设定规则-规范行为”,转向“理解行为-引导反应”。例如,在视距不足路段强化视觉诱导,在交叉口区域通过色彩引导与感知调节降低驾驶负荷。通过强化道路系统的容错性与可感知性,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体系构建。
2. 以人为本理念在公路安全设计中的体现
2.1 交通行为心理与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
驾驶行为是一种高度依赖感知、判断与反应的复杂过程。传统设计侧重于规范标准,而以人为本理念则强调在认知负荷与心理安全感之间寻求平衡。人因工程在公路设计中的引入,使得驾驶员的视觉范围、反应时间、疲劳阈值成为关键参考指标。例如,在长直下坡路段设置减速标线,其目的并非单纯提示限速,而是通过心理诱导缓解驾驶者的紧张感和速度感知偏差,从而提升操作稳定性。设计过程由此更贴近人的操作逻辑,减少了“符合规范却不符合直觉”的设施误导。
2.2 道路线形与驾驶视距的适应性优化
在道路线形设计中,曲线半径、纵坡变化与平纵协调直接影响驾驶体验。若视距不足或连续曲率变化过大,容易造成操作误判。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入“感知一致性”原则,即确保道路的视觉特征与行车状态相匹配。在弯道段,通过调整边坡角度与路肩色带,延展驾驶者的视觉通道,增强对前方路径的预判能力;在复杂交汇区,通过布设进出导向箭头、标线引导带等,辅助驾驶者实现路径选择与速度控制。这种以认知预期为导向的设计,有效降低了突发性应对带来的风险。
2.3 安全提示、诱导与警示设施的人性化布设
交通安全设施的作用不止于信息传达,更在于影响行为。在实际运行中,不少事故源于信息过载或提示模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主张根据驾驶者的认知节奏布设设施,既不过于密集造成干扰,也不遗漏关键节点。典型措施如设置渐进式标识系统:在重要节点前,依次布设远、中、近三个距离段的预警标识,使信息接收具有节奏感。同时,采用色彩对比、材质变换、光源引导等手段,引导注意力聚焦,有效防止信息被忽略。对于夜间行车或特殊天气,智能标识与主动光电提示系统也成为提升识别效率的重要补充。
3. 公路安全设计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3.1 安全容错系统的构建逻辑
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与突发状况及人为失误密切相关。在公路安全设计中构建容错系统,即在不完美操作条件下仍具备纠错与缓冲能力,成为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通过引入缓冲带、减速带、防撞护栏等物理结构,为驾驶者提供操作修正的物理空间。设计强调“可错性”与“可恢复性”,例如在复杂路段设置应急停车带,不仅提供空间缓冲,也降低了连续应激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此类系统体现出公路设计对驾驶者非理想行为的理解与包容,显著降低事故致伤率。
3.2 不同道路等级下的以人为本设计案例分析
在城市快速路、国省干道与农村道路中,因交通流特性与服务对象差异,公路安全设计的“人本化”体现方式有所不同。在城市快速路中,行车密度高、车速波动大,设计重点在于高效与感知明确。例如部分城市采用智能限速屏,通过实时反馈与视觉引导帮助驾驶者保持均速运行,避免频繁变道引发事故。在国省道中,强调线形连贯性与可视性,在长距离通行过程中保持驾驶者的节奏感,部分地区通过色带分区与视觉诱导标线实现分段识别。在农村道路中,更注重设施的可识别性与操作简便性,尤其在夜间或视线受限场景下,加强反光标识、设置警示音响铺装等技术,有效弥补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风险缺口。
3.3 技术集成与制度保障的协同作用
在设计理念落地过程中,单一工程技术难以独立支撑体系完善,制度层面的保障与技术手段的融合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与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道路规划阶段,借助仿真模拟分析驾驶行为反应,为设施布设提供预测性依据。同时,交通安全审查制度、事后评估机制的建立,使设计过程具备闭环管理能力。例如部分地区实施事故黑点“复盘式评估”,通过数据反演与现场调查,提出细化设计调整建议,实现设计逻辑向运行反馈的闭合转化。此外,驾驶培训与公众教育体系也是支撑设计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当驾驶者认知水平与道路提示逻辑一致时,安全设计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
4. 结论与展望
4.1 理论贡献与应用价值
文章通过对人因工程、交通心理与容错系统等多理论的交叉分析,构建了“以人为核心—系统响应—风险调节”的分析框架,为当前交通安全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补充。在实践层面,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适用于不同道路等级和复杂场景,有助于完善设施功能、引导交通秩序、降低事故损失。相关成果也为地方道路建设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4.2 面向未来的持续优化方向
随着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发展,公路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驾驶行为数据的分析能力,提升交通设施对人的认知支持水平。同时,加强设计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引入使用者反馈,推动标准制定更具人性逻辑。公路不再是单一通行结构,而应成为“安全、可感知、具包容性”的综合性空间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系统设计、重点突出——新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解读[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8,(02):60-65.
[2] 周银宝.“以人为本”在公路设计中的体现[J].工程与建设,2012,26(04):439-441.
[3] 耿勇.以人为本,加强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黄山景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4):21-25+32+270.
[4] 章征春.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打造神宜公路生态旅游安全通道[C]//湖北省公路学会.湖北公路交通防灾救灾安保工程专家论坛专辑.湖北省公路管理局;,2008:69-75.
[5] 马维华.浅谈在公路设计中贯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C]//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湖南省交通厅引进外资项目办公室;,2005:6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