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集成应用探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桂祖庭

合肥市安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手段。本文围绕新能源技术与建筑电气系统的集成应用,分析了主要新能源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探讨了其在建筑设计与运行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并重点介绍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新能源设备的优化控制。研究表明,新能源技术的有效集成不仅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能源技术;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应用;智能管理;绿色建筑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对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成为建筑电气系统升级的重要方向。传统建筑电气系统主要依赖常规能源,面临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新能源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还能提升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集成应用,促进建筑行业绿色转型。

二、新能源技术概述

2.1 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技术之一,在建筑电气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两大类。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伏组件将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安装灵活,可集成于建筑屋顶、幕墙甚至窗户上,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转换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使其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热水系统则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将热能转化为热水或供暖热源,有效替代传统燃气和电力加热方式,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太阳能技术不仅具有零排放、可再生等环保优势,还能降低建筑的碳足迹,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此外,太阳能系统通常配合储能设备使用,增强建筑用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尽管光照资源的地域差异影响其发电效率,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智能调控,可实现最大化的能源利用。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发电与建筑自动化系统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了建筑电气系统的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2.2 风能技术

风能技术作为另一重要的新能源形式,近年来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长,尤其是在风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利用风机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适合与建筑电气系统集成,为建筑提供绿色电力支持。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具备结构紧凑、安装灵活的优势,可安装于建筑屋顶或附近空旷地带,作为分布式发电的重要补充。风能发电具备零排放和运行成本低的特点,但受自然风速变化影响较大,存在发电稳定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风能系统通常结合储能技术和智能调控,平衡电力输出,保障建筑供电连续性。此外,现代风力发电设备采用先进材料和控制技术,减少噪音和振动,提升对建筑环境的适应性。风能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增强建筑的能源多样性,也促进了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低风速区域的风机效率提升,风能在建筑新能源系统中的作用将愈发重要。

2.3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利用和建筑电气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设备能够在发电过剩时存储电能,供电不足时释放,平衡供需,保障建筑能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前建筑领域常用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其中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良好的充放电效率成为主流选择。储能系统不仅支持新能源电力的调峰填谷,还能在电网故障时提供应急电力,提升建筑的供电可靠性。智能储能管理系统结合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充放电的最优调度,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随着储能技术成本的逐步下降和性能的提升,其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储能技术的推广有效缓解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带来的挑战,为实现建筑的能源自足和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推动建筑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集成模式

3.1 分布式发电系统

分布式发电系统是将新能源发电设备直接安装在建筑内部或建筑群附近,实现电力的本地化生产和消费。与传统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发电能够显著减少输电过程中造成的能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城市建筑中,光伏发电作为主要的分布式能源技术,通过屋顶和幕墙集成光伏板,将建筑本身转变为“能源发电站”,实现绿色自发自用,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此外,风力发电在风资源充足的区域也被逐渐引入小型风机,辅助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发电不仅能降低建筑的运营能耗,还能通过余电上网实现能源共享,推动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分布式系统的灵活性使其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建筑,从单体住宅到大型商业综合体均可应用。同时,配合储能设备,分布式系统能够实现峰谷电能调节,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初期投资和设备维护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日益显现。分布式发电的推广还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和电网接入机制,确保新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和安全并网。未来,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智能建筑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能源的多元化、智能化管理。

3.2 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系统

智能电网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相结合,实现建筑电气系统的动态监控和优化调度。智能电网内置大量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可以实时采集建筑内外的用电数据、发电数据及环境信息。能源管理系统(EMS)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建筑内的各种能源设备进行智能调配和运行优化。EMS能够根据建筑负荷变化、天气情况及电价波动,调整新能源发电和储能设备的运行策略,最大化利用新能源的同时保障建筑用电安全。智能电网支持双向能量流动,不仅实现新能源的并网,还能将建筑内的多余电力反馈到公共电网,促进能源共享和需求响应。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建筑能实现峰谷负荷调节,避免高峰时段的电力紧张,降低电费成本。智能电网还具备自愈功能,能够快速定位并处理系统故障,提高建筑电气系统的可靠性。结合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和EMS还能实现远程监控和维护,减少人工运维成本。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系统的融合,将建筑从传统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能源管理者,推动建筑向“智慧能源建筑”升级。

3.3 新能源与建筑自动化的融合

建筑自动化系统(BAS)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建筑内照明、空调、电梯及安防等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将新能源技术与建筑自动化融合,能够更精准地实现建筑能耗的优化控制。新能源发电系统输出的电力与建筑自动化系统数据共享,使系统根据实时发电量自动调整用能设备的运行策略。例如,当光伏发电量充足时,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增加电热水器或空调的使用时间,优先利用清洁电能,减少传统电力消耗。反之,在新能源供电不足时,自动化系统会调低设备功率,保持用电平衡,确保建筑内部环境舒适且节能。此外,智能传感器监测室内温湿度、照度和人员活动,实现按需供能,避免资源浪费。自动化系统还能够与储能装置联动,合理安排电池充放电时间,优化能源储存和使用。通过建筑自动化和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筑运行效率显著提升,能源消耗降低,建筑整体碳足迹得到有效控制。该模式提升了建筑智能化水平,也增强了新能源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能源与建筑自动化的融合将更加智能和高效,助力绿色建筑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能源技术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4.1 技术适配性问题

新能源技术与建筑电气系统的集成面临技术适配性难题,主要表现为设备接口不统一、通信协议兼容性差以及系统集成复杂等方面。不同厂家和类型的新能源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接口标准和控制方式,导致在集成时出现通信障碍,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建筑电气系统已有设备的老旧性也限制了新能源设备的接入和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业界正在推动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接口协议和通信标准,促进设备间的无缝连接。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应用使系统具备更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便于设备替换和升级。同时,采用开放式平台和智能中控系统,可以实现不同设备的集成管理,提高系统整体协调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广,建筑新能源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稳定的集成,为绿色建筑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此外,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评估和方案优化,也能提前识别并解决适配问题,提升项目实施成功率。未来,随着5G通信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新能源设备间的实时高效通信将更为便捷,技术适配性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

4.2 成本与经济性

新能源技术的初期投资成本较高,是制约其在建筑电气系统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及储能电池等设备采购和安装费用较传统电气设备显著增加,给建设单位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同时,新能源系统的维护和运行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持,增加了运维成本。为提升经济性,政策层面应加大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降低投资门槛,促进新能源设备的普及。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也持续推动设备成本下降,如光伏组件转换效率提高、电池储能成本降低,有助于提升经济竞争力。建筑设计优化和系统集成创新,可以最大化新能源发电和利用效率,缩短投资回收周期。通过合理设计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用电结构,降低能源采购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建筑业主可结合绿色认证和碳交易政策,获得额外的经济激励。长远来看,随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成熟和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性优势将更加突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

4.3 运行维护难度

新能源系统的多设备、多技术集成特性带来了运行维护上的挑战。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故障诊断和维修难度大,尤其是光伏发电组件和储能电池的健康状态监测要求高。缺乏专业的运维团队和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容易导致设备故障无法及时处理,影响系统稳定性和发电效率。此外,新能源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光伏板积尘、风机机械磨损等问题需定期维护。为解决运行维护难题,智能监控和远程管理技术的引入成为关键。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警和远程诊断,提升维护响应速度和精准度。建立标准化的运维流程和人员培训体系,增强专业维护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易维护设备,简化维修流程,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运维还支持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减少突发故障。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新能源系统的运行维护效率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保障建筑电气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五、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集成应用为实现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太阳能、风能及储能技术,结合智能管理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智能化水平。尽管存在技术适配、成本及维护等挑战,但通过标准化建设和智能化手段,新能源技术的集成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建筑电气系统将更加依赖新能源技术,推动建筑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译耘.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3,(12):237-239.

[2]毛晓娟.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节能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2):156-159.

[3]闫峰.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城市智能建筑电气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22,44(05):48-51.

[4]陈译耘.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建筑电气系统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3,(12):237-239.

作者简介:桂祖庭 (1990-) 男,本科学历,安徽潜山人,中级职称(建筑电气),研究方向建筑电气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