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路径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田秀东

涿鹿县辉耀镇人民政府,河北涿鹿075600

摘要

农村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与城市化进程皆具有关键影响。近年来,农村结构单一化趋势加剧,导致农村经济活力不足。现有政策虽在缓解短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农村绿色农业长远经济发展仍显不足。对此,本文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路径进行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路径

正文


引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农作物生产作为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加剧,如何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特征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是指农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要求农村经济各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例如,通过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要求农村经济各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形成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例如,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可以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产业结构更加绿色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要求农村经济各产业具有较强的环保性,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化的产业结构。例如,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等产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农村经济结构现状

2.1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产业结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聚集了大量加工业、制造业、农业以及其他低附加值产业,这种产业集聚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等级较低的条件下,农村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制约

2.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现象普遍存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导致了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机制,农村地区在能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和生态压力。

2.3农村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我国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不仅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路径

3.1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完善

绿色政策机制,建立健全绿色服务体系,能够实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1)应立足资金的合理使用与资金的信用约束基础,分析绿色金融资本的流向问题,通过出台细节性指导文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各级政府应根据地区农村企业发展状况,建立绿色风险担保体系与补偿机制。例如,面向信用担保,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以实现“兜底”涉农机构行为的目标。2)政府部门应响应国家号召,面向绿色产业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涉农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绿色发展。例如,对于支持农业绿色化发展、为其提供信贷产品的机构,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放贷降准的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村绿色企业3)建立健全征信系统,营造绿色信用环境。涉农机构在农村企业完成贷款申请后,应指派专业人员应用多方调查、居民走访的方法,前往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精准判断申请企业的贷款资格、还款能力。在贷款发放完成后,涉农机构应对企业展开持续性观察,如要求该企业提供资金花费明细,或者通过暗访的方式判断该企业是否存在非绿色行为。在此期间,涉农机构应同步观察绿色企业的不良行为,如果发现该企业位列失信名单,还应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以净化绿色发展信用环境。

3.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

绿色生态农业采纳了先进的耕作制度与资源管理策略,有效促进了农业产出与效益的大幅提升。通过实施轮作、休耕、间作和套种等多种作物布局模式,土壤结构得以优化、肥力显著增强,为作物持续稳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融合了智能技术的精准农业实践,包括自动化灌溉与施肥系统,不仅能极大提升水资源与养分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确保作物获得最适宜的水肥供应,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病虫害管理方面,绿色生态农业依靠生物防治手段及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作物自身的抵抗能力,有效降低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与环境的清洁。

3.3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

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引领着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鼓励采纳可持续耕作策略,包括有机耕作、精准农业技术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这些做法不仅减少了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还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贴上了高质量的标签。绿色生态农业进一步激发了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创新,为农户开辟增收的新途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休闲体验项目及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弹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绿色生态农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通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不仅开辟了环保型经济增长点,还为农村社区创造了额外的就业机遇。

3.4强化农村产业人才支撑

1)大力培养绿色农业专业人才。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应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村产业发展特点设立培训课程,培养掌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2)创新人才培训与交流机制。应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绿色农业人才培训网络。可鼓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人才培训模式,并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农民与专家、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推动绿色农业新技术的应用。3)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农村人才,包括为人才提供创业资金、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同时,可鼓励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为员工和成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建立良好的职业晋升通道。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农村产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当前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及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郑军,李雨薇.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绿色经济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4):69-81.

[2]张婧茹,任严岩.绿色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省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3,21(04):80-91.

[3]苟兴朝,张斌儒.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01):68-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