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李光彦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630000

摘要

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文化记忆为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提供了新维度,工业遗产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文章分析了工业遗产在文化记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开发模式单一等。基于此,提出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包括强化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加强公众参与等,旨在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工业文明记忆。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正文


一、引言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工业遗产面临被拆除或闲置的命运。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文化记忆理论强调文化通过记忆得以传承和延续,为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传承与弘扬。

二、文化记忆理论与工业遗产的关联

2.1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

文化记忆理论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他认为文化记忆是“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资料、图片和礼仪仪式等的总和。通过对它们的关心,人们保持了群体的同一性和延续性”。文化记忆依托特定的媒介,如文本、图像、仪式、建筑等,将群体的历史经验、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传递给后代,使集体记忆得以延续和强化。

2.2工业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工业遗产是工业生产活动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包括工厂、矿场、仓库、运输设施等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生产工艺、工具、产品等。这些工业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工业文化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工业时代的集体记忆。例如,一座废弃的钢铁厂,其高大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械设备,不仅记录了钢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更反映了当时工人的劳动场景和社会生活,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生动写照,构成了社会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业遗产在文化记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3.1传承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直接产物,它们见证了人类从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以及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让后人直观地了解工业生产的历史过程、技术演变和产业发展脉络,传承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将原有的煤矿、炼钢厂等工业遗址改造成工业博物馆、科技公园等,向游客展示鲁尔区从传统工业基地向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转型的历程,使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3.2塑造地方身份认同

工业遗产与特定地区的工业发展紧密相连,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识。它们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依附,是塑造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中国辽宁的鞍山钢铁厂,作为新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其工业遗产见证了鞍山这座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是鞍山人民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3.3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工业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和研究者。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英国的铁桥峡谷是世界第一座铁桥的所在地,也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工业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展示英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促进了英国工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四、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将工业遗产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随意拆除或破坏。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夷为平地,导致工业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

4.2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许多地方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工业博物馆或旅游景点,但由于缺乏创新和特色,吸引力不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工业遗产开发项目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忽视了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保护,导致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被削弱。

4.3资金短缺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遗产的修缮、维护、改造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然而,目前政府和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许多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顺利实施。

4.4公众参与不足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较低,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公众参与,使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五、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强化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

深入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记忆,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口述史采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收集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历史资料、故事传说、影像图片等,整理和还原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例如,可以邀请老工人、技术人员等讲述工业生产的故事,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工业遗产注入鲜活的文化记忆。同时,建立工业遗产文化记忆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方便后人查询和研究。

5.2创新保护利用模式

在保护工业遗产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实现工业遗产的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外,还可以探索将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产业、教育产业等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例如,将废弃的工厂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入驻,开展艺术创作、设计展览等活动,使工业遗产成为文化创意的孵化器和展示平台;将工业遗产与科技元素相结合,打造工业科技体验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生产的魅力。

5.3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政府应增加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财政预算,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工业遗产的修缮、维护和管理。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如给予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众筹、捐赠等方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资金支持。

结语

文化记忆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在传承工业文明历史记忆、塑造地方身份认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开发模式单一、资金短缺、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基于文化记忆理论,应强化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加强资金保障,提高公众参与度,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工业文明记忆做出贡献。未来,随着文化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工业遗产“活起来”——《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近日公布全国有工业遗产近千处.中外文化交流,2019(02)

[2]卢娜,周一泽.工业遗产留住时代记忆.财富生活,2022(07)

[3]贺诚,彭悦.元宇宙视域下工业遗产数字化应用探析.美术文献,2023(10)

[4]方珂.工业遗产景观的更新研究——以徐州铜山钢铁厂景观改造为例.明日风尚,2022(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