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
关键词
土建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向高层化、大体量方向发展,混凝土施工面临泵送高度大、施工环境复杂、质量控制难度高等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超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都需要创新突破。
1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特点
混凝土工程属于土建工程建设期间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大对混凝土工程施工的优化力度,明确该项技术实际运用要点,结合现场作业情况,对工程加以整体性和针对性分析,了解混凝土工程结构在施工期间出现的主要问题,全面保障该项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的探索,需从综合角度分析,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价值与优势,积极引入先进化的施工技术、材料、设备与工艺,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运用水平,促使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更加稳定与长远。建设项目的混凝土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对各个过程进行规范,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在国内建设项目中,混凝土作为一种主流的工艺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工人由于受场地的情况、周围的环境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难应付复杂的工作。在建设项目中,混凝土的浇筑包括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和振捣,要确保建设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就必须在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些施工公司会把建设工程转包给多个建设公司,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一环,需要业主自己来承担相关的建设工作,严禁转包,以免影响工程建设的统一。在建设工程中应用了混凝土的建造工艺,应以混凝土为主体,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对各个工序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符合具体的具体结构。为此,建设企业应确保砼制品的完整性,并严格把控砼的质量,改善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土建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具体应用
2.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混凝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水、水泥、细集料(砂)和粗集料(石)。其中,水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性。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洁建筑用水,严禁使用含有杂质、盐分含量过高或污染严重的污水、工业废水或生活废水。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水的纯净度要求更高,以防止氯离子等有害物质侵蚀钢筋,降低结构寿命。水泥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等级确定其类型和等级,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物理和化学指标,例如强度等级、细度、凝结时间等。水泥的储存也需谨慎,避免受潮结块,影响其性能。集料(砂和石)是混凝土中占比最大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以及外观。选择集料时需严格控制其粒径级配、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以确保其符合工程要求。劣质集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降低其整体性能。充足的优质集料储备同样不可忽视,避免因材料短缺而延误工期。
2.2混凝土配比技术
在水泥混凝土的制备中,要获得最优的水灰比,减少用水量,就必须加入高效减水剂,而减水剂的质量和性能,以及减水剂的用量,都会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经有关实验测试,发现当水灰比低于0.35时,可显著提高水泥石的密度,从而提高其强度。当水灰比大于0.35时,将对水泥的水化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水泥的压实度下降,从而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另外,在水泥混凝土的配比中,矿物掺和料的种类、质量、掺入量等也会对其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2.3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应用非常关键,它关系着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也关系着建筑物的强度与耐久性。比如,在某高层建筑土建工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应用混凝土搅拌技术,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和数据分析,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某工程中,确定了材料添加顺序与混凝土搅拌流程。在水泥添加之前,先将砂石与水混合,可以明显地改善搅拌效果。经过反复的实验比较发现,先加入砂砾、70%的水与水泥、剩余的碎石与水最后添加。这样既能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又能缩短15%左右的混合时间。在选材方面,通过对市场及成本的调研与分析,选择了具有低水化热、高塑性的新型混凝土。它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拌合,还可以使混凝土在浇筑后较快达到设计强度。通过对混合过程的观察,并在不同的搅拌时间下,对混凝土均匀度进行记录,用标准偏差来表达混凝土的均匀度,以及用MPa表示的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在120~150秒内,混合均匀度与强度均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表明,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对搅拌水温(即采用冷却水)、浇筑后的养护次数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浇筑温度的有效控制,从而防止混凝土的开裂。研究表明,当混凝土强度达75%时,拆除模板不仅可以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而且可以防止因模板提前拆除而产生裂缝的风险。
2.4振捣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在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是最主要的材料,其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振捣混凝土技术是提高混凝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其科学运用十分重要。在混凝土浇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浇筑间隔进行适当的调整,间隔要在40cm以内,保证混凝土的均匀分布。合理的浇筑间隔分布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密实程度不均匀等现象。在振捣时,应用插入式振动棒,必须严格控制在4倍振幅半径范围内,并使振杆和侧模之间的间隔为10cm,保证振捣效果的均匀性与全面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参数的设定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振捣不均引起的质量问题。按工业规范要求,插入式振动棒的振捣深度不能大于振捣半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激光测距技术,保证每次振捣均满足规范要求,避免与模板、钢筋等结构发生碰撞,导致结构的破坏。
2.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使用性能的关键环节。养护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早期开裂。养护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洒水养护、覆盖养护、浸水养护等,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混凝土的类型、环境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d,并需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间应定期检查混凝土的含水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达到预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结语
在未来的建筑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将日益广泛,其应用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土建工程的总体水平,对这一技术进行优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刘佳,刘金涛.高层建筑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水泥,2025,(07):122-124.
[2]王蕴哲.建筑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0):49-51.
[3]李晓牛.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2):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