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工程管理;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管理应用;建设行业发展
正文
引言
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多个领域,对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参与主体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问题与风险。工程管理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全面管控,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关系、规避潜在风险,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当前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应用,解决现存管理问题,探索优化路径,对提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项目目标实现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着明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目标。工程管理通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任务,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在投资管理方面,通过科学的成本估算、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避免资金浪费和超支现象,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在进度管理上,运用进度计划编制与动态监控技术,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进度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在质量管理中,建立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保证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从而实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工程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调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根据项目需求合理配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人员的专业优势;在物资管理方面,科学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合理安排物资的存储和供应,避免物资积压或缺货,降低物资成本;在设备管理中,优化设备选型和使用安排,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寿命。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与模式滞后
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前瞻性。在项目管理中,过于注重经验主导,对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不够重视,导致管理方式僵化。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对施工过程的事后控制,缺乏事前规划和事中监督,难以有效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管理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各参与方之间协同效率低下,信息流通不畅,影响项目建设的整体进度和质量。
(二)管理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管理领域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在项目规划阶段,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导致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在施工过程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单一,数据采集和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对新型施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滞后,施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本控制。
三、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优化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
积极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如全过程管理、精益管理、风险管理等,树立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在项目管理中,注重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项目建设各环节的风险识别和防控。推广总承包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总承包(PMC)模式等先进管理模式,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快速传递,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协同性。
(二)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推广 BIM 技术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应用,实现项目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可视化展示,提高项目规划和设计的准确性,优化施工过程管理。利用 GIS 技术对项目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为项目选址、线路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等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水平。鼓励企业开展管理技术创新研究,研发适合基础设施项目特点的管理软件和工具,提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强化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和职业院校应优化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入,充实工程管理人才队伍,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与制度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标准和规范,涵盖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项目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和监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完善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五)推动多方协同与合作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单位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明确各方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设计单位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和成本因素,优化设计方案。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及时反馈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实现项目建设的整体最优。
结束语
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保障项目目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方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当前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存在管理理念滞后、技术应用不足、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但通过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推动多方协同与合作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应持续重视工程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武庄, 李志阳. 工程管理创新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 (28): 74-76.
[2]程书萍, 邱聿旻.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红利研究[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5. 279.
[3]程书萍.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管理中的适应性选择原理与策略[J]. 运筹与管理, 2017, 26 (02): 153-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