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彭根

杭州路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4

摘要

公路工程路桥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混凝土作为路桥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强、可塑性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桥梁墩台、路面、承重结构等关键部位。然而,路桥工程长期暴露于复杂环境,加之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对混凝土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为提升路桥工程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桥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路桥工程的核心建筑材料,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不仅能确保工程质量,更能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推动交通强国建设、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混凝土施工在路桥施工中的重要性

混凝土施工是公路工程路桥建设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路桥工程承受车辆荷载、环境侵蚀及自然因素作用,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决定了工程能否长期稳定运行。良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能有效减少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避免后期维修成本增加。

在桥梁建设中,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关系到墩台、梁板等关键部位的承载能力,若施工不当可能导致结构变形甚至垮塌。在路面工程中,混凝土的平整度和耐磨性直接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此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振捣密实度和养护条件对最终性能至关重要,合理的施工工艺能显著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随着技术进步,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路桥工程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因此,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确保路桥工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关键保障。

2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2.1混凝土裂缝问题

混凝土裂缝是路桥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和荷载裂缝。塑性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混凝土初凝阶段,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不均匀收缩。温度裂缝则因水泥水化热引起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干缩裂缝是由于养护不当,混凝土硬化后水分流失过多,体积收缩不均匀。荷载裂缝则因结构受力不均或超载导致混凝土开裂。裂缝不仅影响外观,还会降低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甚至加速钢筋锈蚀,威胁工程安全。

2.2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

混凝土强度不足会直接影响路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搅拌不均匀、振捣不密实以及养护不到位。水泥强度等级不足、骨料含泥量过高或级配不良都会降低混凝土最终强度。施工过程中,若水灰比控制不当,导致混凝土过于稀薄,或振捣不足使内部存在空洞,均会影响密实度和强度。此外,养护阶段温湿度不足会导致水泥水化反应不完全,使混凝土无法达到设计强度,严重时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

2.3混凝土耐久性缺陷问题

路桥工程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不足会导致碳化、冻融破坏、氯离子侵蚀和碱骨料反应等问题。碳化会使混凝土内部碱性降低,导致钢筋锈蚀膨胀,使保护层剥落。冻融破坏发生在寒冷地区,水分渗入混凝土孔隙后反复冻胀,造成表面剥落和内部结构疏松。氯离子侵蚀常见于沿海或除冰盐环境,氯离子渗透会加速钢筋腐蚀,降低结构寿命。碱骨料反应则因水泥中的碱与活性骨料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这些耐久性问题会显著缩短路桥工程的使用年限,增加后期维修成本。

3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施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水泥品种、骨料级配、水胶比及外加剂掺量等因素。高强度混凝土通常采用低水胶比,并掺入高效减水剂以提高流动性和密实度。耐久性要求高的工程需控制氯离子含量和碱骨料反应风险。配合比优化应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比,确保混凝土满足抗压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要求。施工前需进行试配验证,并根据现场环境调整,如高温天气延缓凝结时间,低温环境提高早期强度。合理的配合比能减少裂缝、离析等问题,提高结构整体性能。  

3.2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是确保结构质量的核心环节。施工前必须严格检查模板支撑体系、钢筋保护层及预埋件定位,确保浇筑过程不发生位移或漏浆。浇筑作业应采用分层连续浇筑工艺,单层厚度宜控制在30-50cm范围内,相邻两层浇筑间隔不得超过初凝时间。大体积混凝土需控制入模温度,采用分层分段浇筑以减少水化热影响。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的关键,需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按快插慢拔原则操作,避免漏振或过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为准,确保内部无空洞。特殊部位如墩台、伸缩缝需加强振捣,必要时采用附着式振捣器辅助。

3.3混凝土养护与温控技术

混凝土养护与温控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养护过程中必须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采用土工布或塑料薄膜覆盖,并保证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掺外加剂时需延长至14天。冬季施工要重点做好保温防冻措施,通过覆盖棉毡或搭建加热养护棚来维持适宜温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实时监测内外温差,当温差超过25℃时,应立即采取冷却水管循环降温或表面保温措施,防止温度应力导致裂缝。高温环境下要重点控制水分蒸发,可采用专用养护剂或遮阳措施。养护期间要严格禁止任何荷载冲击,确保混凝土强度稳定发展。通过科学的养护与温控措施,能显著减少收缩裂缝,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和使用寿命。

3.4特殊环境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特殊环境如低温、高温、海洋或盐渍地区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低温环境下需使用早强防冻剂,加热拌合水或骨料,确保入模温度≥5℃。高温施工应避开正午时段,掺缓凝剂延缓凝结,喷雾降温减少塑性收缩。海洋环境需采用抗氯离子渗透混凝土,如掺矿粉或硅灰,提高保护层厚度。盐渍地区应选用耐腐蚀水泥,加强钢筋防锈处理。此外,泵送混凝土需优化坍落度,避免堵管或离析;清水混凝土需严格控制模板平整度,确保外观质量。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专项技术,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公路工程路桥建设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通过科学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规范的浇筑振捣工艺、严格的养护管理以及针对特殊环境的专项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当前,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路桥工程的质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加强质量管控,推动技术创新,以适应更高标准的工程建设需求,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传华.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汽车周刊,2025,(03):116-118.

[2]侯艳艳.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的应用[J].汽车画刊,2024,(12):135-137.

[3]汪志能.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18):145-147.

[4]孙连强.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1,(08):105-107.

[5]李子农.公路工程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09):75-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