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造理念下装配式建筑节能技术集成与全生命周期效益评价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陈志永

悦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低碳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居高不下,推行低碳建造理念势在必行。装配式建筑凭借其工业化生产、现场装配的特点,在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实现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而将节能技术集成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并对其全生命周期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能够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还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实践指导,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效益评价

正文


一、装配式建筑节能技术集成

(一)设计阶段的节能技术集成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体型、采光和通风等因素,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减少建筑对主动式能源的依赖。建筑的朝向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优化,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南方,以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阳能辐射,提高室内温度,减少采暖能耗;而在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应避免建筑主立面朝向西方,以减少太阳西晒带来的热量积聚,降低空调能耗。建筑体型设计应遵循简洁、紧凑的原则,减少建筑的外表面积,降低建筑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例如,相同建筑面积的建筑,方形建筑比长方形建筑的外表面积小,节能效果更好。同时,合理设计建筑的开窗面积和位置,利用自然采光替代人工照明,减少照明能耗。通过设置通风井、导风板等设施,优化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在夏季能够将室内热气排出,引入室外凉爽空气,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时间。

(二)生产阶段的节能技术集成

在构件生产阶段,应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等绿色建材,减少水泥、钢筋等传统建材的用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特点,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在相同强度等级下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例如 C80 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比 C30 传统混凝土减少约 30%,而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水泥用量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高强度钢筋如 HRB500 级钢筋,与 HRB335 级钢筋相比,在相同受力条件下可以减少钢筋用量约 20%-30%,从而降低钢筋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同时,还可以推广使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等替代部分水泥,不仅能够减少水泥用量,还能实现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三)施工阶段的节能技术集成

在施工阶段,应采用模块化、集成化的施工方式,减少现场作业量和施工周期。模块化施工是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整体吊装和拼接,这种施工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现场的焊接、砌筑等作业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例如,装配式卫生间模块在工厂预制时就完成了墙面、地面、顶面的装修以及卫生洁具、给排水管道的安装,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只需进行吊装固定和管线连接即可,相比传统现场砌筑卫生间,施工周期可以缩短约 50%。集成化施工是将建筑的结构、机电、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集成,在工厂完成部分集成工作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减少现场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作业和协调工作,提高施工效率。

二、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初始投资、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和残值等方面。装配式建筑的初始投资相对较高,主要由于构件生产、运输和安装等环节的成本较高。构件生产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产车间和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同时,构件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导致构件生产成本较高。构件运输成本也不容忽视,由于装配式构件体型较大、重量较重,需要专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且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固定和防护措施,避免构件损坏,这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在安装环节,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和大型的吊装设备,安装工艺要求较高,人工成本和机械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往往优于传统建筑。虽然初始投资较高,但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能够通过节约能耗费用和维护成本逐步收回增加的初始投资,并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净现值法是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同一时点,计算出净现值,如果净现值大于零,则说明该方案具有经济可行性。内部收益率法是使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则说明该方案具有经济可行性。通过这些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

(二)环境效益评价

环境效益评价主要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废弃物产生等方面。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装配式建筑在原材料生产、构件生产、运输、施工、运营和拆除等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可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系统的、定量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考虑产品或服务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在原材料生产阶段,装配式建筑使用的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等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碳排放较少。例如,生产 1 吨 HRB500 级高强度钢筋比生产 1 吨 HRB335 级钢筋可以减少约 15% 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构件生产阶段,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同时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装配式楼板,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 95% 以上,比传统现场浇筑楼板提高 10%-15%,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三)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提高建筑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构件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在工厂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检测手段,对构件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成品质量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构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例如,装配式楼板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其尺寸精度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别,远高于传统现场浇筑楼板的精度,安装后能够保证楼面平整,减少后期装修时的找平工作,提高建筑的使用质量。同时,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在工厂经过严格的养护和测试,其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例如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达标率可以达到 100%,而传统现场浇筑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达标率往往在 90% 左右,这使得装配式建筑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和日常使用中的磨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保障施工安全是装配式建筑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低碳建造理念下,装配式建筑与节能技术的集成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节能技术集成方面,设计阶段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和 BIM 技术应用、生产阶段的绿色建材使用和节能工艺优化、施工阶段的模块化施工和节能设备推广、运营阶段的智能能源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共同构成了装配式建筑完整的节能技术体系,为实现建筑的低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恒 温董瑶 吕哲琦 赵浩鹏."双碳"目标下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J].项目管理技术, 2024, 000(8):6.

[2]陈琼.装配式建筑外围护构件系统BIM全过程控碳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23.

[3]陈玲珠,肖顺,张蓓红,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研究进展[C]//2024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