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
正文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保障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堤防护岸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乎其安全与效益。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河流冲刷、岸坡失稳等问题加剧,传统施工技术面临挑战。如何通过先进施工技术提升堤防护岸工程的稳定性、耐久性与生态适应性,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探究相关施工技术,对筑牢水利防线、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1.水利工程施工中堤防及护岸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1.1防洪安全保障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堤防及护岸工程是抵御洪水侵袭、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屏障。堤防通过拦蓄洪水、约束河道水流,有效提升区域防洪标准,避免洪水漫溢造成的大面积淹没灾害。护岸工程则可稳固河岸坡体,防止水流淘刷导致岸坡坍塌,避免因岸坡失稳引发河道改道,威胁沿岸城镇、农田安全。例如,在洪水高发地区,高标准的堤防工程能将洪水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人员疏散、物资转移争取宝贵时间;坚固的护岸结构可减少水流对岸坡的侵蚀,维持河道行洪断面稳定,降低洪水漫堤溃坝风险,为防洪减灾提供关键支撑,是筑牢区域防洪安全防线的核心工程。
1.2生态保护与河流管理
合理的护岸设计可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植被护坡、石笼网护坡等,既能稳固岸坡,又能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促进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堤防工程的建设有助于规范河道水流形态,减少河道摆动与冲刷,保护河岸湿地、滩涂等生态敏感区域。此外,通过结合生态护岸与堤防建设,可改善河道水质,拦截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物,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修复。
1.3提升水利工程效能
堤防及护岸工程是提升水利工程综合效能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堤防工程能够优化河道行洪能力,减少洪水对水利设施的冲击,保障水库、水闸等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护岸工程可有效防止河岸崩塌造成的泥沙淤积,维持河道畅通,提升水利工程的输水、航运等功能。例如,在灌溉工程中,稳固的护岸能确保河道输水效率,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在航运河道上,坚固的堤防与护岸可维持航道稳定,提高船舶通航安全性与通行能力。通过加强堤防及护岸工程施工质量,可显著提升水利工程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
2.水利水电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关键施工技术
2.1地基加固施工技术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需选用适配技术,如软土地基常采用换填法,挖除软弱土层,换填砂石、灰土等强度高、透水性好的材料,提升地基承载力;对于砂土或粉土地基,可采用强夯法,利用重锤反复夯击,使土体密实,减少沉降量。此外,深层搅拌法也较为常用,通过水泥浆与软土强制搅拌,形成水泥土桩体,增强地基整体稳定性。施工时需严格控制加固深度、范围及材料配比,确保地基均匀受力,防止堤身因地基沉降不均产生裂缝、倾斜等问题,为堤防护岸工程筑牢坚实基础。
2.2堤体材料铺设与压实施工技术
铺设前需对土料、石料等原材料严格检验,确保其颗粒级配、含水量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土方堤体施工时,采用分层填筑方式,每层厚度控制在30-50厘米,采用振动碾、羊角碾等压实机械进行压实,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石方堤体则需注重石料的大小搭配,避免出现架空现象,通过重型机械碾压或人工夯实,增强堤体密实度。施工过程中要实时检测压实度,对不合格区域及时返工处理,防止堤体因材料不实导致渗漏、坍塌等隐患,保障堤身结构安全稳定。
2.3局部加固与防渗处理施工技术
局部加固与防渗处理是堤防护岸工程防水、防破坏的关键。在堤身与建筑物衔接处、堤脚易冲刷部位等薄弱环节,可采用混凝土加固、石笼防护等措施,增强局部抗冲刷能力。防渗处理方面,常用黏土斜墙、土工膜等防渗材料,黏土斜墙需分层填筑压实,控制土料含水量与坡度;土工膜铺设时要保证焊接牢固,避免出现褶皱、破损,铺设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护层,防止紫外线老化。此外,还可通过灌浆技术对堤身或地基进行防渗处理,在堤身内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减少渗流量,防止管涌、流土等渗透破坏,提升堤防护岸工程的防渗性能与整体安全性。
2.4防护设施施工技术
防护设施施工对延长堤防护岸工程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护坡工程常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浆砌石等材料,混凝土预制块铺设时需保证拼接紧密,缝宽均匀,并用水泥砂浆勾缝;浆砌石护坡要确保石料质地坚硬、砂浆饱满,砌筑时遵循“平整、稳定、密实、错缝”原则,增强护坡抗冲刷能力。在堤脚部位,可设置抛石、石笼等防冲设施,抛石需选择合适粒径石料,由上游向下游、由低向高进行抛投,石笼则要保证绑扎牢固,形成稳固的防冲结构。同时,植被防护也是重要手段,通过种植草皮、灌木等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2]。
3.水利水电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检测方法
3.1施工过程监控
需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监督体系,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作业,对关键工序如地基处理、堤体填筑、防护设施安装等进行重点把控。施工中严格执行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例如地基加固时,实时监测加固深度、材料配比和施工参数;堤体分层填筑过程中,控制每层厚度、压实遍数与含水量,并留存影像资料。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预判潜在问题;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如地基沉降、堤身位移等,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各环节施工质量可控。
3.2材料质量检验
材料质量直接决定堤防护岸工程的耐久性与稳定性。材料进场前,严格查验供应商资质、产品合格证及质量检验报告,对土料、石料、水泥、土工膜等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土料需检测颗粒级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石料检查强度、风化程度;水泥核查凝结时间、强度等级;土工膜检测厚度、拉伸强度等指标。施工过程中,定期对现场材料进行复检,如砂石料的含泥量、水泥的储存时间及受潮情况。
3.3施工质量检测评估
施工质量检测评估是判定工程是否达标的关键依据。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地基加固效果,运用静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检测地基承载力;堤体压实质量通过环刀法、灌砂法检测压实度,核子密度仪进行快速测定;防渗工程采用注水试验、压水试验检测渗透系数,评估防渗性能。防护设施则通过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强度检测等方式检验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检测完成后,依据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质量评估报告,对未达标的部位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并监督落实,确保堤防护岸工程整体质量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3]。
结语
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保障。通过合理选用基础处理、护坡施工等技术,不仅有效抵御洪水侵袭、保护河岸稳定,还能兼顾生态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生态化施工技术,持续优化施工工艺,提升堤防护岸工程的综合性能,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马磊.水利水电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4):130-132.
[2]侯旭.水利工程施工中堤防及护岸工程施工技术[J].中国水运,2025,(10):91-93.
[3]姜燕,刘玉兰.水利工程施工中堤防及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5,(06):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