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设计的新型建筑物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叶芳芳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

随着地震灾害频发,其对建筑物及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建筑结构设计为切入点,针对传统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不足,提出新型结构设计方法,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估。研究基于结构力学理论与现代抗震设计理念,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和试验验证手段,探索新型结构形式与材料对抗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建筑结构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抵御不同强度地震的性能,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能量耗散能力以及变形控制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损毁风险。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抗震效果的具体作用机制,为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建筑抗震性能的理论体系,还为抗震建筑理念的推广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可在未来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助力减灾防灾的实现。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地震灾害;数值模拟;能量耗散

正文


引言

地震成为骤然性剧烈、毁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建筑安全及社会稳定。常规建筑设计在强震之中具有稳定性、耗能能力和变形控制方面的缺陷。为了处理上述问题,现代抗震建筑设计融合结构力学理论和抗震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创新结构,改善建筑性能,增强抗震能力。核心研究新型抗震结构,借助数值模拟与试验证实常规结构缺陷,完善设计参数,完善材料使用,测评差异设计对抗震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建筑设计供给严谨依据。研究目标是促进抗震设计发展,达成减灾防灾与建筑可持久。

1新型建筑结构抗震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背景

1.1 建筑抗震性能提升的时代需求与挑战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升早已成为急迫必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地震灾害频仍的背景之中,传统结构设计通常不能达到现代建筑的抗震需求,引发地震损毁以后建筑损失重大,波及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中紧迫必须导入新的抗震设计理念与技术,以便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事件中拥有更好的整体稳定性、能量耗散能力以及变形控制能力。此不只旨在基于对人类生命安全的考量,也涵盖对经济损失的降低和社会秩序的保持。因为城市化引发建筑空间资源的短缺,建筑结构逐渐繁杂,使得传统抗震设计面临更强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转化为促进建筑抗震性能提高的关键路径,依赖导入前沿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改进设计参数,力争实现抗震设计的精细科学性和匹配性。这一时代需求不单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革新,还给予建筑设计行业全新的使命,也就是在避免地震潜在导致的破坏中保障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进而助推全世界减灾防灾的进展。

1.2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与抗震技术综述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思路和抗震技术展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和技术进步。当前设计思路注重从整体系统角度细致思考,完善科学结构体系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设计方法聚焦分析建筑物在地震震动下的动态反应,深入整合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理论,达到建筑物高效能量消散和稳定性长期保持的目标。抗震技术发展主要使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式,有效运用隔震和减震设备,科学选用新型复合材料。抗震相关技术大幅提升建筑物抵抗地震震动的能力,保障在恶劣环境下功能可靠和耐久性长期保持。整体性设计思路为未来建筑规划提供稳固可信的支持,使抗震性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

2新型结构形式与材料对地震响应的优化路径

2.1 结构力学与能量耗散机制的创新应用

研究结构力学和能量耗散机制的重大进展,并将其用在建筑上,是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能力的关键方法。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看重建筑构件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表现。依靠科学的结构形状设计和先进的材料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受力分布状况,进而大大增强建筑抗震的本领。使用复合材料和形状记忆合金这些新颖的材料技术,可以使建筑物面对地震冲击时,展现出更好的能量吸收和损耗效果,从而大幅降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应用减振技术和隔震设备,充分利用结构力学的基础知识,切实保障建筑物遭遇地震时维持稳固和完好状态,坚决杜绝倒塌或者遭受严重毁坏的风险。目前最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整合运用,可以很好地估算出建筑物面对地震时的具体表现情况,有效帮助抗震设计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升。经过许多次结构测试的反复确认,这些最新开发的技术应用表现出很棒的抗震能力,能够大大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坚固程度,同时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了相当实用的抗震解决方案。沿着这条发展路线继续深入钻研和探讨,为新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实际使用奠定了非常牢固的根基,同时还开创了建筑抗震性能研究的一个全新方向,为今后建筑安全提供更多可靠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2 地震作用下性能提升的关键设计参数解析

地震影响建筑结构,增强其抗震能力需重视设计参数。结构设计时,刚度和强度是基本因素,完善刚度可增强建筑牢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地震位移和形变;科学安排强度可防止局部破坏导致整体倒塌。材料延性和韧性也重要,高延性材料能增强建筑吸能能力,减缓损害。建筑自振周期需避免与地震反应谱共振,可通过改变楼层高度和质量实现。阻尼器和减震装置的设计细节决定抗震消能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设计方案应对不同地震强度的表现,完善抗震能力。修改设计参数可提升抗震能力,确保安全,延长建筑寿命。

结束语

本研究借助改进建筑结构设计全面性测评它的防震效能,结论表明改进设计能提高建筑物震灾时的稳固性、耗能水平以及形变调控,减少损毁风险,促进防震理论完备,给设计参数改进与科学防震标准制定供给科技支撑。然而,材料运用领域及极致震灾仿真的限制性导致某些理论必须更深入证实。今后提议拓展研究领域,研究多元化组合材料与高性能运算工艺在防震效能提高中的运用,以彻底强化建筑保障性与防震水平。

参考文献

[1]普娜.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的强化设计研究[J].地产,2022,(02):14-16.

[2]李宇.基于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05):19-22.

[3]王宗森,张卫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2,(06).

[4]蒋新新,李梦琪.某超限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20,42(05):78-82.

[5]于芯.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化设计要点探讨[J].产城,2022,(03):196-1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