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张子科

鸿厦建设有限公司,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全面深入,我国城市建筑建设也逐渐向着高层化的方向发展,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先进的施工技术作为技术支撑,而且涉及的施工内容较为复杂,对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其中,高层住宅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关键词

住宅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正文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及大跨度建筑成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主要形式。此类建筑常需在超高、超重荷载条件下施工,传统模板支撑体系难以满足安全与效率需求。高支模施工技术通过构建高度超过5m的支撑体系,可有效解决复杂结构施工难题,但其应用仍面临高空作业风险高、架体稳定性控制难等问题。

1高支模施工技术的作用与特征分析

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项目。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土地的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会提高建筑高度或扩大建筑面积,用于满足自身发展中的商业与办公等需求,因此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建筑除了能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之外,也能凸显出建筑行业的高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形象,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建设高层建筑过程中,不仅要求施工企业掌握高超的技术手段,组建水平更高的施工队伍,还应合理应用现代科技,满足高层建筑的新需求。由于高层建筑一般地上高度较高,在应用传统技术与模式时已无法满足其基础要求,此时就利用高支模技术,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施工,也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让建筑结构更加稳定,建筑质量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支模技术在施工中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支撑模板,以逐层浇筑的形式建设高层建筑物,一方面保障建设成本,另一方面配备更加安全的防护措施,以保障现场工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高支模施工通常有着难度高的特点,再加上大部分作业都需要在高空完成,因此依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要在施工期间格外重视。

2住宅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2.1梁模板

在本次工程中,梁的平整度是1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了确保梁的平直性,施工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确保梁支撑和主副龙骨的高度一致,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其次在梁模板的安装过程中,仔细检查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特别是在梁与板的衔接处,使用梁侧模加固了下部的模板。在模板的跨距设置方面,对于跨距在4m以内的模板,没有进行额外的起拱处理。然而,当跨距介于4~9m时,按照1‰的比例进行了起拱,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弯曲问题。而对于超过9m的模板,则将起拱比例增加到了3‰,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在钢筋的布置上,根据梁的承载情况计算出合理的钢筋间距。对于不超过20kN/m2的常规截面梁,在两侧设置900mm的竖向钢筋间距,并在梁底加设1根垂直钢筋。对于超过20kN/m2及中心线载荷过大的梁,则将两侧竖向钢筋间距调整为1200mm,并在梁底增设2根垂直钢筋,纵向距离设为450mm,以增强梁的承载能力。梁的体积庞大、重量沉重,架设过程中的风险较高。在梁的截面设计上,本次工程选择620mm×1650mm的尺寸。梁的截面设计影响着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合理的截面设计可以确保梁在承受荷载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压力,减少弯曲和剪力,从而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

2.2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

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在高支模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变形监测、荷载监测和环境监测3个方面。在关键节点安装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支模变形情况。在支撑结构的关键受力部位布置应变片,监测实际荷载分布。同时,设置气象站监测风速、温度等环境参数。所有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系统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到现场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此外,系统还集成了3D可视化模块,直观展示支模受力状态和变形趋势,辅助工程师进行决策。通过这种全方位监测和智能分析,显著提高了高支模施工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3立杆设置

根据梁的高度、宽度设置顶立杆是确保高支模体系承载能力的关键。在某高层建筑的高支模施工中,对于高度超过8m、宽度超过1.5m的梁,在梁底中间位置增设了顶立杆,以增强梁底的支撑能力。立杆的间距应根据梁的荷载大小进行合理设置,一般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立杆承受的荷载过大,增加失稳的风险。在某大型厂房的高支模施工中,根据梁的荷载计算,将立杆的间距控制在0.9m以内,确保了立杆的承载能力。立杆的垂直度也至关重要,应使用铅垂线对立杆进行测量和调整,使立杆的垂直度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高支模体系的稳定性。

2.4科学编制高支模施工方案

在住宅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在进行高支模施工作业之前,首先应重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为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正式开展施工方案设计之前,相关设计人员应对施工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结合施工现场的现有条件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设计要求,对高支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此保障施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支模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不同高支模结构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保障其设计参与以及设计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借助BIM技术构建相应的数字模型,不仅能够对模板的承重性能等进行模拟,而且更有利于技术交底工作的开展,确保高支模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2.5混凝土浇筑施工

混凝土浇筑施工需要按照分段施工模式,逐步施工操作。应保证一段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达到要求之后,才可以展开后一段施工。浇筑过程中,需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且浇筑均匀,振捣器应稳步操作,以保障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在进行振捣过程中,需要检查是否存在漏振或者过振问题。漏振会导致混凝土部分未振实,进而引发离析或孔洞等后续问题。过振状况会造成混凝土出现过于密实或者分层的情况,并不利于后续高支模应用。进行外框架柱梁施工过程中,保证梁板浇筑以及混凝土柱的浇筑质量。实施井格梁瓦盖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在梁柱和排架之间形成水平支撑能力,防止出现混凝土结构变形或者倾斜问题,保证外框架梁柱结构的稳定程度。

2.6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土建工程高支模施工需要利用的材料数量较多,管理人员要在土建工程建设期间严格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尤其需要多次审核高支模施工所需的零部件、钢筋等,防止劣质材料影响工程施工成效。高支模施工对于材料之间的匹配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优先考虑施工材料之间的匹配性,避免更换材料之后出现矛盾影响工程结构质量。根据高支模施工技术的特殊性来看,施工人员要合理选择立杆并且加以应用,在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督与管理下严格控制工程整体质量,提高土建结构稳定性及可靠性。

结语

为了实现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必须深化对这项技术及其特点的研究,特别是在提高施工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确保施工安全方面。应按照技术应用施工难度大以及危险系数高等各项特点,制定出较为完善的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方案。保证能够高质量完成前期准备以及模板安装等各项操作,能够将高支模施工技术合理应用到住宅土建工程之中,实现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有效把控,确保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将高支模施工技术优势和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永贵.住宅土建工程中的高支模施工技术探微[J].居业,2024(04):31-33.

[2]陈鑫,胡怡萌,张建飞.浅析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土建工程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4(07):148-150.

[3]程鑫磊.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土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6):91-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