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及桥梁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然而,部分早期建成的市政桥梁由于通行能力不足、使用性能不佳等,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此,相关人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方案,特别是拼宽加固技术,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桥梁拼宽加固不仅要进行精准的受力分析与计算,还需要采取科学可行的加固方案和精湛的施工技术。本文对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1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特点
①新旧桥梁结构差异显著,在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中,新旧桥梁往往在设计年代、设计规范以及结构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早期桥梁在设计时,对荷载等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与现代设计标准不同,这使得新旧桥梁在结构尺寸、材料性能、配筋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旧桥可能采用的是传统的混凝土材料和较为简单的配筋形式,而新桥在材料性能和配筋设计上会更符合现代规范要求,这种差异给桥梁拼宽施工中结构的连接和协同受力带来了挑战。②施工干扰大,市政道路桥梁通常位于城市交通繁忙区域,在进行桥梁拼宽施工时,无法完全中断交通。施工区域与现有交通道路相互交叉,施工机械的作业、材料的运输以及临时交通设施的设置等,都会对周边交通产生干扰。同时,周边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也会限制施工场地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复杂性。此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等污染,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对基础处理要求高,桥梁拼宽后,新旧桥梁基础将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因此基础处理至关重要。由于新旧桥梁基础的受力状态和沉降特性不同,若基础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不均匀沉降,进而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旧桥基础的承载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基础处理方法,确保新旧桥梁基础能够协调工作,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2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研究
2.1基础处理技术
在桥梁拼宽施工中,基础处理是保证新旧桥梁协同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对旧桥基础进行详细检测,通过地质勘察、无损检测等手段,准确掌握旧桥基础的地质条件、承载能力和病害情况。对于承载能力不足的旧桥基础,可采用注浆加固、扩大基础等方法进行处理。注浆加固是通过向基础周围土体注入浆液,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从而增强基础的承载能力;扩大基础则是通过增加基础的底面积,降低基底应力,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在进行新桥基础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新旧基础的相互影响。尽量选择与旧桥基础类型相近的基础形式,以减少基础沉降差异。例如,若旧桥采用的是桩基础,新桥基础也可优先选择桩基础。同时,合理控制新桥基础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避免因施工扰动导致旧桥基础沉降过大。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可采用间隔跳打等方式,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挤压和扰动。
2.2结构连接技术
新旧桥梁结构的有效连接是实现桥梁拼宽后协同受力的核心。在连接部位的设计上,应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对于梁式桥,常用的连接方式有湿接缝连接和钢企口连接。湿接缝连接是在新旧桥梁的梁体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湿接缝,通过在湿接缝内浇筑混凝土,将新旧梁体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湿接缝内的钢筋有效连接,可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的方式,确保钢筋的传力性能。
2.3现浇箱梁施工
工程箱梁施工采用贝雷支架法,拼装支架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定位,提高支架连接的精度和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在支架搭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地基处理和承载力验证。若地基条件不理想,可采用加固或更换基础的形式解决。应对支架的立柱、横梁及连接件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材料符合规范,连接点牢固可靠。支架搭设完成后,进行支架预压,在箱梁上施加一定的载荷,以检验承载力,降低非弹性变形和基础沉降带来的影响。预压后,进入支座安装阶段。先将支座放置在垫石上,调整标高,用砂浆固定支座,确保其稳固可靠。支架标高调整完成后,进行模板安装。安装模板时,应根据设计标高和预设拱度调整支架标高,随后安装下模、侧模及翼板。安装时应确保接缝严密,必要时用胶带密封,防止漏浆。模板安装后,检查模板中的钢筋,确保钢筋位置准确,绑扎牢固。钢筋的安装顺序为铺设底板→安装隔板→安装腹板和顶板。在绑扎钢筋时,如果钢筋与预应力管线有冲突,可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能切掉钢筋。钢筋安装完成后,进入混凝土浇筑阶段。浇筑时要确保混凝土均匀灌入模板,采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振捣,振捣间隔不得超过有效半径的1.5倍,以确保混凝土充分压实。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应对顶板进行二次打浆和抹面,及时拉毛,避免开裂,同时立即进行养护。箱梁内部可使用鼓风机降温,外部则通过覆盖土工布和洒水保持湿润,以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2.4施工监测技术
施工监测是确保桥梁拼宽施工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桥梁的变形、应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在新旧桥梁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实时采集桥梁的变形和应力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如桥梁变形过大、应力超出设计值等,应及时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若发现新旧桥梁基础沉降差异过大,可通过调整新桥基础的加载速度或对旧桥基础进行补充加固等方式进行处理。同时,施工监测数据还可为后续的桥梁养护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桥梁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桥梁的长期安全运行。
2.5伸缩缝施工
伸缩缝施工是桥梁拼宽的关键步骤。伸缩缝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温度变化、荷载变化等引起的桥梁结构变形,还能提高桥梁的整体性与功能性。该工程伸缩缝采用反开槽安装方式,以确保预留槽口的尺寸与锚固钢筋的位置准确无误。伸缩缝的顶面标高应与沥青铺装层齐平,从而提高桥梁的整体性与功能性,避免温度变化造成桥梁结构损伤。
结语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其施工特点决定了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的严格性。通过对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桥梁拼宽施工质量,确保新旧桥梁协同工作。在实际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要求,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从而推动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桥梁拼宽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振旺,马振芳,陈衡,等.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桥梁拼宽加固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3(3):86-88.
[2]唐绍辉,胡国华.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拼宽施工技术[J].人民交通,2021(20):66-67.
[3]陈本武.桥梁拼宽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探讨[J].冶金丛刊,2021,6(4):22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