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宜居理念;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创新设计
正文
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城市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无关系,宜居环境是人们所向往的状态。环境是否宜居,有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自然和人文,城市宜居环境的构建,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的加剧成为破坏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所以人们更加迫切的向往一个宜居环境。有学者针对“宜居”提出这样的观点:宜居是现代人居住和生活相对理想的居住环境,其是一个统一体,包括适宜的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观点中,我们能够得知,在社会时代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宜居状态也随之转变,宜居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样态,在当下时代,城市宜居环境的内涵还处于动态丰富中。一所城市的环境能否达到宜居标准,需要对城市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谐性进行综合考量。
在城市建设期间,其整体水平是不断进步的,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同时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园林景观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便是植物,其作为园林生命的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的生命力和整体效果,为切实加强园林景观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必然要对植物景观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宜居理论指导下,结合生态学、美学等专业学科理论,依据植物特性和应用场所等不同因素,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园林价值,赋予其丰富内涵。
一、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
对园林景观设计而言,植物的地位十分重要,作为景观中的核心要素,具有改善空气质量、优化视觉环境、提高生态标准的功能。在城市园林中结合实际使用适宜的植物类型,不仅可以优化环境,而且还能降低所在区域空气的有害物质,以其特有优势达到吸收尘土、减少噪声污染的效果,让城市环境在视觉上更加干净,在听觉上更加安静。另外,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两者存有紧密关联,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科学合理地对植物进行安排设计,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生态理念的要求。
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具有艺术美的性质,其是将不同植物材料按照一定的生态和美学规律,进行拼接组合,使之成为园林装饰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与园林环境达到巧妙融合的效果。通过科学巧妙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绿化效果,而且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物质,为城市居民带来优质的感官享受。
二、宜居理论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所体现的价值
基于宜居理论设计园林植物景观,是一项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行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传统景观设计思路得以更新,同时能够将人居、生态、舒适三个元素加以糅合,以确保景观最终呈现的层次性,并让城市生态循环始终处在平衡状态下,与当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建设理念相符,对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另外,在宜居要求下,植物景观除了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美,为居民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作品能够代表城市形象,凸显城市风格。
三、宜居理论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结合宜居根本理念,在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因素,比如植物与人,比如植物自身以及不同植物种类关系,再比如植物多样性等,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保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效果和生态效果,符合宜居理念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设计者要结合整个园林风格和生态,既要做到符合宜居理念,又要保证植物景观对园林的作用得以体现。将社会、经济、人文、生态等进行整体融合。
(二)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城市所在区域不同,而各个城市间的风土人情各有差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当然要遵循地域性原则。结合不同城市具体的地形、地貌、自然特征、地域特色、文化历史等,综合规划植物景观。即站在当地人的角度,考虑其真实需求和眼光,对园林植物景观做规划,而不能在未经过实地调研,单凭想象进行设计。比如我国某地区城市居民有晒太阳的爱好,在这一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要避免使用高大乔木,而要选择低矮植物。
(三)动态性
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其每时每刻都处于生长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形态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并且植物在一年四时也有不同样态。为此,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特别是针对植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动态变化,包括植物自身的周期变化,或者植物群落的生态位变化等,需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精确计算,在特定区域设置不同植物种群,在确保植物景观稳定性的基础上,防止不同种类植物的恶意竞争。以此为前提,可将传统上单一化、定性化的植物景观,转变为多元化、定量化,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相辅相成。
总之,城市园林是绿色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下,宜居城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在宜居理论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需秉持上述原则,并将生态为先放在设计核心位置,贯彻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全面创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四、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一)设计规划性不足
很多设计者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时,缺乏责任心,并为去到园林现场对地域环境进行考察,现场勘查工作不到位。无论何种设计,都应保证科学评估,特别是关乎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园林景观,更应如此。另外,设计者对园林整体规划不科学,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保护力度不足,建设实施过程存在漏洞。加之设计者思想认识高度不足,不能将园林植物景观的长远性发展,及其对城市作用充分考量,所以设计上存在植物景观不符合园林风格,或是与城市整体绿化建设不符。
(二)设计观念落后
很多设计者因缺乏对先进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使其设计观念落后、保守,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同时设计方法和所用技术手段落后,对先进技术应用不足,进而大大影响了植物景观效果。另外,很多城市对园林景观并不十分重视,在实际建设时能够给予的资金支持不够,这成为限制植物景观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者无法兼顾经济因素和植物景观设计的宜居性,可选择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有限,只能让设计流于形式。
(三)植物选择和施工技术不科学
设计者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应先对当地资源、植物种类、生态资源等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在规定成本范围内选择植物。但在实际中,很多设计者的评估工作不到位,设计时存在较明显的经验主义,不能针对园林特点和生态要求选择植物。加之施工技术不科学,施工材料不能满足环保性要求,使得最终植物景观设计与宜居理念背道而驰。
五、宜居理念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内容
(一)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
设计者遵从宜居理念,要做好植物选择和搭配,对园林内植物布局、空间布置、植物配置等做到综合考虑,在这些相对主要的因素中,设计者最不能忽视的是植物是否具有园林景观性质,以此为前提,结合植物对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吸附能力的高低,选择最适合的植物种类,并对不同类别植物做到合理搭配。植物种类不同,在生产过程中有很大概率会存在生长冲突的问题,设计者要考虑的是不同种类植物在同一区域范围内配置的合理性,避免不同植物存在争夺养分的情况,在其生存生长相安无事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不同植物的生长优势,保证其健康成长。
设计者对于植物配置工作,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植物配置的具体优化能够提高园林景观整体效果,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要从科学化的角度,对不同类型植物进行配置,而不能毫无计划的盲目配置。与此同时,植物配置应对其颜色、生长性等因素加以考量,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以提高植物配置效果,这也是提高园林整体设计水平的重要基础。例如局部设计和整体设计都是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与园林绿化植物的合理配置有直接关联,设计者除了要确保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更要保证其能够正常生长。比如可通过植物的层次变化,提高整体视觉效果。
(二)合理安排植物布置形式
植物布置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切实加强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设计者要结合园林设计要求,同时综合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提升布置形式的合理性。在实际设计中常用的布置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孤植、群植和丛植,以下便对这三种形式进行详细分析。
其一,植物孤植。适合在园林中孤植的植物均有其独特个性,颜色鲜艳,或是造型奇特,比如金叶国槐、北美枫香等,均有鲜明特点,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若要在园林中布置这类植物,可将其独立安排在显眼位置或中心位置,以起到强调个性的作用。
其二,植物群植。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群植的布置形式是最常见的,也是设计中应用最多的,特别是在园林面积较大区域,设计者往往会优先选择群植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群植形式不仅呈现的视觉效果好,而且所用植物不容易夭折,成活率相对更高。例如,设计师挑选不同种类植物,经过精心搭配后,所有植物最终组成一个“球形”,这不仅将所有植物的形态优势体现出来,而且最终组合的成品景观能给人带来良好观感。此种群植方式在装点园林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较强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分层设计是大区域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比如在某一大型园林中,设计者在其中应用分层次的设计方式,共有三层,第一层选择大乔木,其胸径范围均超过35厘米,这一层便成为天际线;第二层选择中小乔木,这一层是过渡层;第三层选择圆球类、大小灌木和草本花卉,这一层因植物的丰富性而成为三层中最具特色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以此展现,使得空间环境拥有了较强的灵动性,给人以鲜活、生动的感觉。
其三,植物丛植。丛植布置的方式可以将园林植物的层次感较好地体现出来,从而在意境上展现独特韵味,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为了体现出更强的艺术和意境,往往会选择丛植方式。其中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有花叶连翘、木槿等,这种植物通过设计者的巧妙布置,能在丛植过程种呈现较好景观形式。
(三)做好植物景观施工
植物景观施工时,务必要遵从植物原有特性对其进行呈现,以保证其特有美感的具备。同时,根据不同种类植物的观赏效果,将其与园林内的其他植物花草、水体、建筑等进行搭配,以彰显其良好观赏性。另外,设计者要对植物的基本生长情况进行了解,比如生长速度,对生存空间环境的要求等,将种植顺序进行规范,以确保植物成活率,提升其观赏的持久性的独特性。最后,植物种植要尽量避免过度挖掘。
(四)合理利用空间
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让人们在身处园林中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园林的意境,感受绿色和谐的园林景观氛围。比如在植物雕塑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周边的环境、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综合评定来决定最终植物景观的设计风格、设计内容,从而实现对整个景观布局空间的合理利用。通过利用植物和雕塑的结合,确保在植物景观的布局和利用上,能够取得突出的布局效果,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
(五)注重设计文化和内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是装点装饰,而是为城市注入生命和活力。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建设初衷,应当始终以城市为中心,顺应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使其成为城市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设计者要想确保园林设计综合效果,得到更多居民的喜爱,应当与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凸显精神内涵和价值,让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在根本上体现出文化底蕴。
之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合精神文化,只因为此举有利于打造城市园林主体文化,将城市的文化主题以全新的艺术方式进行呈现,让城市居民可以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城市厚重文化底蕴,以及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巧妙结合。设计者需对当地城市的园林景观进行考察,并对设计项目做好准确定位,以自身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设计出符合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和居民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作品。
六、结语
总而言之,园林景观对于城市而言,是其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来的是设计者的综合认知水平,是设计者对建筑、自然、科学、艺术等全方面的内涵反映。宜居理念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热门理念,在人们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在这一理念下,设计者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综合城市未来景观需求,完成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变革,勇于放弃传统设计思维,把城市当地风土人情作为重要因素借鉴到设计中,统筹协调安排园林植物景观,使其为宜居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有友好生态的形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昉,李明慧,施以,李倞.基于双碳目标的园林植物景观营建策略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公园为例[J].园林,2023,40(01):34-41.
[2]张青琳.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居舍,2022,(18):124-127.
[3]宋智超,顾华均.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渗透[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2):122-123.
[4]韦宝婧,龙梦琪,邹薇,罗紫薇,胡希军,刘路云,罗荣.上杭县城市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基于AHM-模糊综合评价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05):152-162.
[5]黃俊江.浅谈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佛山万科天空之城“智慧城市体验馆”为例[J].居舍,2021,(06):112-114.
[6]袁溯阳,张鲲,王霞,苏珊·陈.基于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园林植物需水量评估——以美国加州庭院景观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01):127-132.
[7]李泽民,孟哲君.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与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公园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4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