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施工工艺优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郭伟杰

120225198608040089

摘要

本文探讨了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施工工艺优化。首先阐述了装配式水工结构的特点与优势,包括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等。接着分析其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如在水闸、渠道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针对施工工艺提出优化措施,旨在提升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装配式水工结构、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工艺、应用、优化

正文

一、装配式水工结构概述
  1. 装配式水工结构的特点
  装配式水工结构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构件在工厂中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预制生产,各个构件的尺寸、规格和质量都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这有助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快速组装,减少现场施工的误差。例如在一些小型水闸的建设中,预制的闸墩、闸室构件能够准确地拼接在一起,保证了水闸结构的稳定性。
  装配式水工结构还具有良好的质量可控性。在工厂化的生产环境下,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的约束。相比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能够避免因天气、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例,其原材料的配比、振捣和养护等环节都可以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从而确保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

2. 装配式水工结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装配式水工结构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国内,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利工程领域也逐渐引入装配式技术。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开始尝试采用装配式水工结构,如在一些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建设中,预制的U型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预制的U型槽不仅安装方便,而且能够有效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
  然而,目前装配式水工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装配式水工结构的设计理论还不够完善。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其结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现有的设计规范和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完全适应装配式水工结构的要求。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二、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 在水闸工程中的应用
  水闸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式水工结构在水闸工程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在闸室结构方面,预制的闸室墙和底板构件可以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快速组装。这种方式能够减少现场混凝土浇筑的工作量,避免因现场浇筑而产生的模板支撑、混凝土振捣等工序带来的质量风险。
  在闸门及启闭机的安装上,装配式水工结构也能够提供便利。预制的闸门槽能够保证闸门安装的精度,使得闸门能够准确地运行,提高水闸的运行效率。与装配式闸室结构相配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水闸的整体建设,早日投入使用,发挥水闸的防洪、灌溉、航运等功能。
  在水闸的附属设施如交通桥的建设中,采用装配式结构同样可行。预制的交通桥板和桥墩构件可以快速搭建起交通桥,方便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通行,提高施工效率。

2. 在渠道工程中的应用
  渠道工程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用于输水的重要设施。装配式水工结构在渠道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制渠道板的使用上。预制的渠道板具有光滑的内表面,能够减少水流的阻力,提高输水效率。
  而且,预制渠道板的安装速度快。施工人员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将渠道板快速拼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渠道。与传统的渠道施工方法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在一些灌溉渠道的建设中,采用装配式渠道板还能够方便地根据地形进行调整,保证渠道的输水效果。
  预制渠道板的质量相对稳定。由于是在工厂中统一生产,其厚度、强度等性能指标都能够得到保证。这有助于减少渠道在使用过程中的渗漏和损坏现象,延长渠道的使用寿命。

3. 在泵站工程中的应用
  泵站工程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起着提升水位、输水等重要作用。装配式水工结构在泵站工程中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泵站的进出水建筑物方面,预制的进水池和出水池构件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这些预制构件的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水流进出泵站,减少水流的能量损失。
  在泵站的泵房结构上,装配式结构可以采用预制的柱、梁、板等构件进行组装。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泵房的建设速度,同时保证泵房结构的稳定性。在泵站的机电设备安装方面,装配式水工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安装基础,使得机电设备能够准确地安装和运行,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

三、装配式水工结构施工工艺优化
  1. 预制构件生产工艺优化
  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原材料的选择。选择高质量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确保预制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例如,采用高性能的水泥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缩短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
  要改进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精确的模具能够保证预制构件的尺寸精度,提高构件的质量。采用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如数控加工技术,能够制造出高精度、复杂形状的模具。
  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根据预制构件的不同用途和要求,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如,对于承受较大荷载的预制构件,可以适当增加粗骨料的含量,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如减水剂、早强剂等,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2. 运输与吊装工艺优化
  在预制构件的运输方面,要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对于大型预制构件,应采用专门的平板拖车进行运输,并根据构件的尺寸和重量限制运输速度。在运输路线的选择上,要避免路况较差的道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颠簸,防止预制构件受损。
  在吊装工艺上,要根据预制构件的重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吊装设备。对于较重的预制构件,应采用大型起重机进行吊装。要制定完善的吊装方案,包括确定吊装点、吊装顺序等。在吊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吊装的安全和准确。
  3. 现场装配工艺优化
  现场装配工艺的优化是提高装配式水工结构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要做好现场的基础处理工作。确保基础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满足预制构件的安装要求。例如,在水闸闸室构件的安装中,基础的平整度误差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否则会影响闸室构件的拼接精度。
  要提高装配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和技术交底,使装配人员熟悉预制构件的安装工艺和要求。在装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保证预制构件的准确拼接。要加强现场的质量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语

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应用装配式水工结构,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降低环境影响等。然而,目前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设计理论不完善、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包括预制构件生产工艺、运输与吊装工艺以及现场装配工艺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装配式水工结构的应用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降低成本,推动装配式水工结构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装配式水工结构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祥祥.水利施工技术在水闸工程中的优化与应用[J].水上安全,2024,(16):160-162.

[2] 关洁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与装饰,2022,(01):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