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理念下机电工程造价的优化与管理
摘要
关键词
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
正文
近年来,随着资源约束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作为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内外建筑业的共识与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要求到2025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中应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然而,绿色建筑的实施不仅依赖于设计技术创新,更需要与之匹配的系统性管理变革。机电工程作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造价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如何重构机电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使其与绿色建筑理念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目标之间深度融合,成为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机电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造价管理理念滞后:短期成本导向与环境意识缺失
传统机电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最低初始成本完成项目”,其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存在根本性冲突。
传统模式下机电工程造价管理过度关注建设阶段的初始投资,忽视设备、系统在运营阶段的长期成本。例如,在设备选型上通常采用“低价优先”原则,为降低采购成本,常选择能效较低的通用设备(如普通冷水机组、非变频水泵),而忽视其全生命周期内的高能耗问题;在系统设计上通常采用“最低配置”思维,为压缩预算,常简化系统设计(如减少管道保温层厚度、降低通风换气次数),导致建筑运营中出现能耗超标、设备频繁维修等问题,反而增加隐性成本。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缺失:阶段割裂与成本失控
1.阶段割裂导致系统性失效
机电工程的造价管理往往由不同主体(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方)分段负责,缺乏协同机制:一是设计与施工脱节,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设备安装的可行性,导致施工中频繁修改管线布局,增加额外成本;二是运维阶段往往被忽视,传统模式下,机电系统的设计仅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未预留智能化监控接口或设备维护空间,导致后期运维成本激增。
2.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缺失
传统造价管理往往未采用LCC方法,导致关键决策失误:一是设备选型的“短视”问题,如选择低效水泵虽节省初期成本,但其年耗电量可能超过高效水泵全生命周期成本;二是能耗成本的低估,未将电价波动、政策补贴等变量纳入成本预测,导致运营阶段成本失控。
(三)信息化管理滞后:数据孤岛与决策低效
传统机电工程造价管理多依赖手工核算与分散的管理工具,难以应对绿色建筑对数据整合与智能决策的需求。
例如,机电工程需要涉及到设计、施工、运维多方数据,但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统一平台:一是设计数据与造价数据分离,如BIM模型中管线布局、设备参数等信息未与造价软件联动,导致人工核对效率低下;二是运维数据未反哺设计,建筑运营中的能耗数据(如空调系统实际负荷)未反馈至设计阶段,无法优化后续项目的设备选型。
三、绿色建筑理念下机电工程造价的优化与管理路径
(一)理念革新:构建全生命周期和长期成本导向的创新理念
一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理念,拓展机电工程造价管理范围。传统机电工程的造价管理主要集中在设计与施工阶段。而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中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应将机电工程造价管理拓展到“设计-施工-运维-拆除”的全阶段当中。
二是构建长期成本理念。在传统机电工程造价管理中,往往过度关注建设阶段的初始投资,而忽视了设备、系统在后续运营阶段的长期成本。如传统的“低价优先”、“最低配置”等观念,反而容易导致在运营中出现能耗超标、设备频繁维修等各类问题。基于此,应积极转变观念,构建长期成本理念,以有效避免运营阶段的隐性成本的增加。
(二)流程优化:建立全链条协同管理机制
1.设计阶段:多目标协同与数字化驱动
一是BIM与造价的深度联动。通过BIM模型与造价软件(如广联达、鲁班)的实时数据对接,实现设计变更的即时成本反馈。例如,调整管道走向时,系统自动计算材料用量与人工成本变化,避免因设计失误导致施工阶段的返工成本。同时,BIM参数化库可关联设备能效、维护周期等数据,支持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动态计算。
二是跨专业协同设计。建立设计协同平台,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数据,避免管线冲突与空间占用矛盾。例如,通过BIM碰撞检测提前发现通风管道与电缆桥架的空间冲突;采用EnergyPlus、DesignBuilder等工具模拟系统能耗,优化设备容量与能效比等等。
2. 施工阶段:预制化与数字化管控
一是模块化施工与资源节约。推广机电设备的工厂预制与现场模块化组装,减少现场切割、焊接等高耗能工序。例如,采用预制电缆桥架与装配式通风管道,可降低材料损耗10%-15%,同时缩短工期15%-20%。
二是积极推动施工阶段的数字化管控。应积极部署与推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应用于机电工程的施工阶段,如用于材料、设备、人工的全面管控与识别,以有效减少施工阶段不必要的支出与损耗。
3.运维阶段:智能化与预防性维护
一是推动智能化能耗监测。机电工程在运维阶段的主要支出项目是电力费用,为此应积极推动机电设备能耗的智能化监测,并通过构建能耗数据管理平台,以实现各类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和节能化运行。通过智能化监测,还能及时发现不正常的能耗支出,加以调试和检修,以有效降低运营阶段成本支出。
二是预防性维护体系。基于设备健康监测数据(如水泵振动频率、电机电流波动)预测故障风险,还应制定动态维护计划,降低突发维修成本。例如,通过振动分析提前更换风机轴承,避免因停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4.拆除与资源回收阶段:闭环管理与循环经济
一是可拆卸设计与材料标识。在设计阶段采用标准化接口与可拆卸连接件(如快速卡扣式管道接头),便于设备拆除与回收。同时,为建材添加RFID标签,记录其成分与回收价值,便于后期分类处理。
二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与再生资源企业合作,建立机电设备的回收-再制造-再利用通道。例如,将报废的风机叶片粉碎后制成隔音材料,从而实现资源闭环和可循环经济。
(三)工具升级: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赋能管理创新
1. BIM与LCC的深度集成
一是三维模型与造价数据库联动。建立基于BIM的机电设备参数化库,自动关联设备价格、能效等级、维护周期等数据。例如,设计人员在BIM中选择某品牌冷水机组时,系统自动生成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表。
二是冲突检测与成本优化。通过BIM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交叉、空间占用等问题,避免施工阶段因设计错误导致的返工成本。例如,检测到通风管道与电缆桥架的空间冲突后,系统提供多套调整方案及其成本影响分析。
2.大数据与AI驱动的智能决策
一是实现历史数据挖掘与成本预测。利用过往项目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机电系统的典型成本偏差。例如,分析过去10年空调系统超预算案例,识别设计阶段的常见风险点(如未预留管道保温空间)。
二是实时动态成本控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人工工时等数据,结合智能合约自动触发成本预警。例如,当某楼层电缆用量超过预算10%时,系统自动通知项目经理核查原因。
结论:
绿色建筑理念下的机电工程造价管理,本质是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技术-经济-环境”的三重优化。通过理念革新打破传统成本边界,流程优化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工具升级强化数据驱动决策,最终形成“设计精益化、施工高效化、运维智慧化、拆除资源化”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一路径不仅能够降低机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更将推动我国建筑业向“双碳”目标加速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王清波,刘猛,王盼.新型绿色建筑理念下安装工程造价预算[J].散装水泥,2024,(02):160-162.
[2]王晓娟.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陶瓷,2023,(02):191-193.
[3]马强.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及成本控制探讨[J].中华建设,2021,(05):90-91.
[4]王兴伟.绿色建筑理念下高校建筑工业遗存改造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