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模式
正文
一、引言
市政公用工程是城市运行的根基,涵盖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等关键领域,其质量直接影响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品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规模持续扩张,人口不断涌入,市政公用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过度依赖人工经验和常规手段,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日益庞大的工程规模和愈发严苛的技术要求。探索创新质量管理模式,成为提升市政公用工程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二、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概述
在传统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里,人工经验占主导。从工程规划构思、施工操作到竣工验收,主要依靠人工检查和纸质记录进行质量管控。施工时,质量管理人员凭经验判断施工工艺,对工程材料和构配件多采用抽样送检。例如西安城市道路铺设,施工人员凭经验判断沥青铺设厚度和压实度,再用简单工具抽检,虽能保证一定质量,但效率低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二)现存问题分析
1.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传递延迟、有偏差,参与方信息共享不及时。工程变更时,设计变更信息难以及时准确传达给施工和监理方,易致施工失误和进度延误。像北京某老旧小区改造,因设计变更未及时通知施工方,施工人员按旧设计施工,造成返工,浪费人力物力,延误工期,且信息传递中还可能因人为理解偏差影响施工细节和工程质量。
2.管理环节脱节:质量管理侧重施工阶段,对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维护重视不足。前期规划对质量影响因素考虑不周全,后期运营维护缺乏有效监管,缩短工程寿命。如南京一座桥梁,前期对地质和交通流量预估不足,建成后因负荷过大出现裂缝,后期又缺乏定期检测和修复,安全隐患增大,前期规划若对周边环境、未来发展需求考虑不充分,也会影响工程长期适用性。
3.参与方协同不足: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在质量管理中沟通协同不够。施工方为赶进度忽视质量,监理方监督不力,建设方协调不到位。如成都某市政道路项目,施工方在混凝土未达养护时间就施工,监理未制止,建设方未严格把控,道路投入使用后不久就破损,影响交通和居民出行,各方信息壁垒也导致问题发现和解决效率低下。
三、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模式构建方向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1.BIM 技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市政公用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通过三维建模整合设计、施工、运营信息。在道路桥梁设计阶段,利用 BIM 模型模拟不同方案的交通流量和结构受力,优化设计。施工阶段,基于 BIM 模型进行进度模拟和碰撞检查,提前解决问题,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如杭州主干道拓宽工程,借助 BIM 技术确定最优方案,施工中发现并解决地下管线冲突问题,且 BIM 模型在运营阶段能为设施维护提供详细信息。
2.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搭建涵盖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施工方上传施工进度和质量检测数据,监理在线审核,建设方实时掌握工程全貌并决策。深圳某大型市政综合体项目借助平台,施工进度提前 10% 完成,质量达标率达 98%,平台还能分析数据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二)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创新
1.质量策划前置:项目前期规划要充分考虑质量目标、控制要点和保障措施。给排水工程要提前规划管道选材、敷设方式和接口处理,制定详细质量计划。如武汉新区给排水工程,前期勘察水质和土壤腐蚀性,选用耐腐蚀管材并合理规划敷设路线,还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对水量的需求预留扩容空间。
2.强化运营维护质量管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记录工程建设各环节信息,为运营维护提供依据。定期检测评估市政设施,及时处理潜在问题,延长设施寿命。郑州燃气管道系统建立追溯体系,扫码可查询相关信息,便于发现和解决运营问题,通过定期评估还能提前预测潜在故障。
(三)多元化参与质量管理模式创新
1.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邀请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运用先进设备和科学方法,对工程结构安全和施工工艺等全面评估,提供客观公正意见。重庆大型桥梁工程中,第三方机构发现焊接点质量隐患,施工方整改后保障了桥梁安全,第三方机构还能从独立视角提供全面质量报告。
2.鼓励公众参与:通过网络平台、问卷调查等收集公众意见。长沙城市公园建设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反馈增加儿童游乐和遮阳设施,开放后居民满意度高,公众参与还能增强居民对工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创新模式应用案例分析
(一)上海市地铁工程
上海地铁建设深度应用 BIM 技术。设计阶段,利用 BIM 模型优化车站布局、线路走向和设备安装方案,减少变更。如人民广场站设计,通过 BIM 模型发现换乘通道冲突并调整。施工中,借助 BIM 5D 平台实时监控进度、质量和成本,各方协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运营稳定、故障率低,BIM 技术还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便利。
(二)广州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引入第三方机构全程监控,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信息邀请居民监督。第三方按标准评估材料、工艺和设备安装,根据评估和公众反馈,建设方整改优化。如整改设备安装问题,采纳居民增加除臭设施建议,竣工后污水处理达标,居民满意度高,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还增强了建设单位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并应用信息化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多元化参与质量管理等创新模式,能解决传统模式弊端,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不过,创新模式推广应用面临技术成本高、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挑战。未来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创新模式不断发展完善,为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提供更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红波,唐文勇,张庆贺。基于 BIM 技术的地铁车站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J]. 施工技术,2022, 51 (15): 101 - 104+108.
[2] 王雪青,刘婷,王凯。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研究 [J]. 项目管理技术,2023, 21 (6): 1 - 7.
[3] 郑立宁,张智慧。公众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J]. 土木工程学报,2024, 57 (3): 143 - 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