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EPC采购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黄淑婷

(河北天博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优化策略。通过深入分析EPC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当前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全过程、多维度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EPC模式下有效的造价控制需要建立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机制,实施动态化、精细化的成本管控措施,同时完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体系。本文构建的EPC项目造价控制模型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对提升建筑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EPC总承包;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价值工程;BIM技术;供应链管理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EPC总承包模式因其集成化、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主流项目交付方式之一。据统计,2022年我国采用EPC模式的项目占比已达到38.5%,年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然而,随着EPC模式的广泛应用,其造价控制问题日益凸显,约42%的EPC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超支现象。造价失控不仅影响项目经济效益,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损害各方利益。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EPC模式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定量模型等方法,系统探讨EPC模式下造价控制的关键问题。研究内容涵盖EPC模式的特征分析、造价控制机理研究、现存问题诊断以及优化策略构建等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为EPC项目的造价管理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EPC采购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分析

1.1 EPC模式的理论基础

EPC总承包模式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系统工程理论强调项目的整体性和要素间的关联性,这与EPC模式整合设计、采购、施工的理念高度契合;其次,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EPC模式通过减少界面交易来降低总体成本的内在机制;再次,委托-代理理论为分析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的权责关系提供了框架。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EPC模式的理论基础,也为造价控制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

1.2 EPC模式的基本特征

EPC模式区别于传统承包模式的典型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责任主体方面,实行单一责任制度,总承包商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负总责;在合同类型方面,主要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将大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在过程整合方面,强调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在管理方式上,实行全过程一体化管理。这些特征既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对造价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EPC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EPC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可节省约15-20%的建设成本;合同界面减少使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固定总价有利于业主控制投资风险。但该模式也存在明显局限:承包商承担的风险过大,可能导致报价中包含过高的风险费用;业主对过程的控制力较弱;对承包商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据调查,约65%的造价失控案例源于承包商能力不足或风险预估失误。

二、EPC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机理与挑战

2.1 造价控制的作用机理

EPC模式下的造价控制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过程。从时间维度看,控制活动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从主体维度看,需要业主、总包商、分包商等多方协同;从内容维度看,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这种控制机理表现为:通过前端的设计优化实现成本的"先天性"控制;通过中端的采购协同实现成本的"结构性"控制;通过后端的施工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的"运营性"控制。

2.2 主要控制难点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EPC项目的造价控制面临诸多挑战:设计阶段,约38%的项目存在设计深度不足导致的后期变更;采购环节,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约25%的项目成本;施工阶段,界面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平均达到工程造价的5-8%。此外,信息不对称、合同条款不完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增加了控制难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EPC项目平均变更频率比传统模式高20%,但变更成本却要高出35%,这表明EPC模式对变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EPC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的优化策略体系

3.1 设计阶段的控制策略

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行限额设计,将造价指标分解到各专业,实施分层控制;(2)应用价值工程方法,组织跨专业团队进行方案比选和优化;(3)建立设计与造价的联动机制,实行"设计-估算-反馈"的迭代优化流程;(4)提前进行施工可行性分析,减少设计变更。某石化EPC项目通过上述措施,节省工程造价达12.7%。

3.2 采购环节的控制方法

采购成本通常占EPC项目总造价的50-70%,其控制要点包括:(1)建立战略供应商库,实施分级管理;(2)采用集中采购、框架协议等先进采购模式;(3)运用价格指数分析等工具把握采购时机;(4)推行标准化采购,减少特殊材料使用。研究表明,科学的采购管理可降低材料成本8-15%,同时缩短采购周期30%以上。

3.3 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施工阶段的控制策略主要有:(1)实施全过程预算管理,建立动态成本监控体系;(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利用率;(3)严格变更管理,建立"先审批、后实施"的制度;(4)应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和进度模拟,减少返工。

四、EPC模式下造价控制的保障体系构建

4.1 组织保障体系

有效的组织保障应包括:(1)建立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明确造价控制责任;(2)组建专业的造价管理团队,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3)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畅通;(4)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某大型EPC承包商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使造价控制效率提升了40%。

4.2 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为造价控制提供了强大支持:(1)BIM技术可实现造价的可视化管理和动态跟踪;(2)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识别成本异常和预测趋势;(3)云计算平台支持多方协同和实时数据共享;(4)物联网技术实现材料和设备的精准管控。实践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使造价控制精度提高25%以上。

4.3 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1)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制度和标准;(2)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3)完善合同管理体系,特别是变更和索赔条款;(4)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合理分配风险。某国际EPC项目通过完善合同条款,成功规避了3200万元的成本风险。

五、结论与展望

EPC模式下的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管控体系;其次,设计优化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产生最大的成本节约效益;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造价控制的精准度和效率;最后,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是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基础。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数字化的发展,EPC模式下的造价控制将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演进。

作者简介:黄淑婷(1996.10-),女,河北省定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造价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