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牛素娟

652701********2524

摘要

本研究探讨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基于新疆建筑行业实践经验,剖析传统建筑管理模式面临的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等系统性问题。研究基于BIM技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监控与资源动态调配。研究设计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框架,整合无人机巡检系统、智能机器人作业系统以及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优化施工流程,提升建造质量。研究提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精益建造体系,落实全过程精细化管控。研究构建组织能力提升模型,确立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组织变革方案,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深度融合能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技术 精益管理 BIM技术 数字孪生 智能施工 组织变革

正文


1 新疆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融合的现实挑战

1.1 传统建筑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建设工程项目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模式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质量。对新疆建筑行业的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建筑管理模式与建筑技术的发展脱节问题日益凸显,这种脱节不仅制约了建筑技术的应用效果,更影响了整个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深入分析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资源调度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筑材料采购、存储、运输环节存在大量冗余操作,工序衔接经常出现断层,这些问题导致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通过对新疆地区50个在建工程项目的跟踪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施工现场的材料周转率普遍低于65%,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平均水平。材料和人力资源的重复配置问题突出,造成了大量隐性成本的积累。

1.2 技术融合的路径障碍

在深入推进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深度融合的变革进程中,新疆地区建筑企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技术应用瓶颈与组织管理障碍。通过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的调研发现,整个行业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率仅为28.6%,远低于发达地区45%以上的平均水平。这种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够精准,质量控制手段单一。

多层级组织架构体系的固化运行模式,成为制约建筑企业提升管理效能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着总部-区域-项目部三级甚至四级管理层级,决策链条冗长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项目管理响应速度迟缓。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各层级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晰,管理流程存在交叉重叠,造成了大量的内耗与资源浪费。基层项目团队在执行精益管理理念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统一的作业标准和评价体系。

建筑行业传统的管理文化与数字化转型理念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技术融合道路上的深层次阻力。建筑从业人员对新技术应用普遍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管理层对精益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难以形成持续改进的组织氛围。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亟需通过系统性的变革加以突破,建立起融合创新的组织文化,培养具备技术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新疆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融合的创新模式

2.1 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

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正深刻变革着传统建筑管理模式。在新疆建筑行业实践中,通过构建智能化数字平台,实现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可视化管控与资源优化配置。该平台以BIM模型为核心,集成物联网感知系统、人工智能分析引擎以及云计算处理模块,打造了一个高效协同的数字化管理生态。

在平台功能设计层面,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关键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测。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数据,建立施工进度预测模型,当检测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偏差时,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并给出优化建议。与此同时,平台还整合了多专业协同模块,实现设计变更的即时推送与自动同步,有效降低了各参建方之间的沟通成本,协调会议量减少35%以上。

 

2.2 精益建造技术体系

智能化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深度应用,正推动着建筑行业的精益化转型。新疆建筑工程领域对智能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了建筑工地的全方位监控,机器人作业系统则在高空焊接、外墙喷涂等高危作业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安装质量自动检测系统,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对预制构件安装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偏差,使验收效率显著提升了40%。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预制构件生产误差补偿算法,有效解决了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的精度控制难题,现场调整工时降低50%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精益管理创新实践,体现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模块化吊装路径优化模型,新疆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了塔吊设备调度的智能化管理,有效缩短了塔吊设备闲置时间35%。这一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综合考虑构件重量、吊装半径、风力影响等多重因素,动态生成最优吊装路径,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在此过程中,建立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构件生产到安装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为建筑质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3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组织能力重构

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通过组织能力重构开启变革征程已成为必然选择。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作为新型管理模式,破解了传统职能制组织中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协同不足的难题。在这一架构下,项目经理与技术总监形成双向汇报关系,既保持了专业技术路线的纵向管控,又强化了项目现场的横向协调,有效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

组织能力重构需要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性构建的数字化转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涵盖BIM技术应用深度、数字化协同效率、智能化施工水平等多个维度。这套KPI考核体系将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执行力有机结合,推动各部门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将BIM模型应用程度、数字化工具使用频率等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引导建筑企业各层级人员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进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不仅量化了组织变革成效,更激发了员工创新活力,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3.2 人才培养与赋能

面对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建筑技术与精益管理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在传统建筑领域,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长期各自为战,缺乏有效互动与知识共享机制,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构建技术+管理双轨制培训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技术人员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模拟施工现场的各类场景,提升BIM建模、智能施工设备操作等实操技能;管理人员则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理解施工工艺流程,掌握精益管理工具在建筑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叉轮岗机制,使技术骨干深入管理一线,了解项目运营管理的痛点;管理人员参与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技术敏感度。这种双向交流机制不仅促进了知识传递,也为人才成长开辟了多元化发展通道。

 

结语:建立精益管理认证标准体系,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纳入人才评价指标。通过项目实践、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坊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员工的主动学习意识与创新潜能。建筑企业应当重视人才梯队建设,针对不同层级员工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并通过导师制、项目制等方式,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知识协同与经验共享。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