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的比较研究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张嘉威

安徽建设工程测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30001

摘要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是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不同测试技术在适应性、精度和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合适的原位测试技术对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比较几种常用的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包括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压板载荷试验(PLT)和地质雷达技术等,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各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优势与局限性。研究表明,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单一测试方法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结合多种测试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获取地质信息。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技术集成、数据智能化分析以及现场可操作性提升,以更高效地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

正文


引言

随着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岩土工程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高含水层、膨胀土及岩溶地基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给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原位测试技术作为工程勘察的关键手段,能够直接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为地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然而,复杂地质条件下,各种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精度及局限性显得尤为突出,单一测试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实际工程所需的岩土特性。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传统的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压板载荷试验(PLT)等方法,仍然是目前工程应用中的主流手段,但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其可靠性和适用性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地质雷达、波速测试等新型原位测试技术逐渐被引入到岩土工程勘察中,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实例,对几种常用原位测试技术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其应用效果与发展趋势,为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的优化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标准贯入试验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标准贯入试验(SPT)是岩土工程中最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具有设备简单、成本较低、操作规范化程度高等优点。其通过锤击贯入过程中的击数记录,推测土层的密实度、强度等参数,广泛应用于地基承载力评估和地质条件分析。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SPT的适用性和精度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在软弱土层中,锤击过程可能导致土体扰动,导致测试结果偏低;在砂卵石地层中,贯入阻力显著增加,击数值可能高于实际反映的土体特性。此外,SPT在获得连续性土层特性方面存在局限,难以全面反映地质结构的细节。

为克服这些局限性,可通过改进试验设备和测试参数的分析方法来提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例如,使用自动锤击装置确保能量传递的均匀性,通过修正击数方法校正土体扰动带来的影响。同时,结合其他测试手段(如CPT或地质雷达)进行数据验证和补充,可以更全面地获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土层特性。

二、静力触探试验的精度与适用性分析

静力触探试验(CPT)是一种通过贯入深度记录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的原位测试方法,能够快速、连续地获取土体参数,尤其在软土和粘性土的勘察中具有显著优势。与标准贯入试验(SPT)相比,CPT对土体扰动较小,测试精度更高,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土体的强度、密实度及沉积规律,同时提供连续的土层剖面数据,便于更全面地分析地质特性。然而,在砂卵石、硬质土层等复杂地质条件下,CPT的贯入能力和测试可靠性会显著下降。硬质土层可能导致探头受损或测试中断,而砂卵石地层的非连续性则可能引起测试数据的波动较大,难以准确评估整体土层特性和均匀性。

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改进探头设计和贯入技术提升CPT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例如,采用耐磨性更强的探头材料,以增强设备在高阻力土层中的稳定性;增加贯入设备的动力系统,以保证在高强度地层中的贯入效率。此外,结合CPTu(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技术,通过同步测量孔隙水压力,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土体的有效应力和渗透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完善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土体特性评估。与此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可以对测试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解读,使CPT在复杂地质条件中的适用性得到显著提升,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压板载荷试验的现场应用与发展

压板载荷试验(PLT)是一种通过加载方式直接测定地基土变形特性和承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地基的压缩模量、极限承载力等关键参数,在建筑地基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PLT需在现场设置加载设备,测试周期较长,且测试范围有限,难以全面反映大范围地质条件的变化。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的不均匀性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同时高水位或软弱地基会显著增加试验的实施难度。此外,传统PLT对设备场地要求较高,需在平整场地上进行,这在地形复杂或场地受限的区域可能难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测试设备的改进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PLT的现场适用性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利用自动化加载设备和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测试精度、缩短试验时间,同时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此外,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从而弥补试验范围受限的不足。进一步地,通过引入高分辨率位移监测装置和智能数据分析平台,PLT在复杂地质场地中的操作灵活性与结果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问题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实践依据。

四、地质雷达与其他新型测试技术的探索

地质雷达技术通过电磁波反射记录地下介质的特性,能在非接触条件下快速获取地质结构信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效率。例如,在检测岩溶地层、地下空洞等问题时,地质雷达技术可生成直观、清晰的地下结构图像,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然而,其分辨率受土层含水率、电导率等因素影响,因此需结合其他测试技术综合分析,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除地质雷达外,波速测试、X射线探测等新型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为复杂地质条件的勘察提供更多可能。例如,波速测试通过分析波传播速度评估岩土介质的弹性特性,适用于检测地基强度和稳定性,而X射线探测则能提供高精度的土层密度分布信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新型测试技术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使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测试更加高效精准,为岩土工程发展开辟新途径。

五、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压板载荷试验及地质雷达等多种原位测试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研究表明,不同技术各具优势与不足,单一测试方法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全方位需求。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数据分析智能化,开发更加高效、经济和准确的测试方法,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段伟,赵泽宁,蔡国军,等.尾矿生态脆弱区场地测试技术与土工参数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OL].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9[2025-01-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78.n.20250106.1436.008.html.

[2] 杨博.水利工程中环境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24):118-120.

[3] 刘皓,何志攀,倪明孚,等.百米级深层软土原位测试方法技术创新探讨[J].人民长江,2024,55(S2):191-194+207.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S2.0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