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能力提升与河道治理的综合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防洪能力、河道治理、综合策略
正文
引言
全球气候多变,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养息牧河作为辽河重要支流,滋养着沿岸土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但如今,人口增长、经济活动密集,使其防洪压力骤升,生态也不断恶化。本文聚焦养息牧河,探寻提升防洪能力、实现科学治理的有效策略。
一、养息牧河概况及治理背景
1.1 自然地理特征
养息牧河发源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部丘陵区章古台镇三家子村北,是辽河干流右岸的一条一级支流,位于柳河与秀水河之间,河道全长123km,流域面积1981km²,河道比降在0.7‰~1.5‰之间,平均比降0.933‰。其上游主流为二道河,源出彰武县章古台乡三家子村北,依次接纳头道河、三道河和地河后,流经彰武台门,之后纳入苇子沟河始称养息牧河。养息牧河基本沿平行于G2511新鲁高速走向,自西北至东南流经彰武县和新民市,于新民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吉祥堡东南汇入辽河。新民段流域面积313.2km²,河长43.67km,河道平均比降0.933‰。该河沿线土地肥沃,是新民市重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生产区,也是沈阳市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养息牧河新民市段两岸保护区内人口约3.65万人,保护耕地面积约19.02万亩。
1.2 社会经济状况
养息牧河沿线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特点。新民市段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作物生产区,也是沈阳市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流域内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养息牧河新民市段两岸保护区内人口约3.65万人,保护耕地面积约19.02万亩,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农业生产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该区域交通便利,G2511新鲁高速等交通干线贯穿流域,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流域内的防洪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保护区内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繁忙、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二、现有防洪与河道状况剖析
2.1 防洪工程现状
养息牧河的防洪工程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建设基础与待提升空间并存的特点。目前,新民市段已建有部分堤防工程,其中下游两岸部分堤防在2015年中小河流整治中已按照20年一遇标准加固完成,经复核能够满足过洪要求。然而,其余各段堤防标准较低,仅为5~10年一遇,难以抵御较大洪水。具体来看,新民段干流两岸堤防共6段,左岸2段,右岸4段,总长32.272km,部分堤段存在堤基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的问题,如右岸桩号(YY2+350~YY3+232)段及(YY16+598~YY16+980)段为砂基段,需采用堤基垂直铺塑等措施进行处理。此外,穿堤建筑物也存在老化、尺寸不足等问题,部分需拆除重建或新建,以满足排水需求。整体而言,现有防洪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域提供了一定的防洪保障,但由于标准不统一、部分设施老化或不完善,面对极端天气和较大洪水时仍存在较大风险,亟待系统性提升与完善,以增强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
2.2 河道演变问题
养息牧河的河道演变问题较为突出,对流域的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显著威胁。作为一条典型的蜿蜒型河流,养息牧河弯道众多,河床质以粉细砂为主,抗冲性较差。在洪水期,河道兑岸现象常见,即使在不上滩的洪水情况下,没有工程保护的河岸也会受到严重冲刷,一般丰水年河岸后退可达数十米,河道演变剧烈。这种剧烈的演变不仅导致大量耕地和水土流失,还使得部分河弯靠近堤防,直接威胁堤脚安全。现状部分险工护岸工程规模较小,与河势发展速度不匹配,且经过多年的运行,现有工程损毁较为严重,防护能力明显不足。从多年平面形态变化来看,无工程控导的河段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河道几乎逐年摆动,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三、防洪能力提升与河道治理策略
3.1 工程性治理措施
针对养息牧河的防洪能力提升与河道治理,工程性治理措施是关键手段。对现有堤防进行全面加固与升级,尤其是将防洪标准较低的堤段提升至20年一遇以上,通过加高、加宽、培厚等方式增强堤防的抗洪能力。对于堤基不稳定的砂基段,采用堤基垂直铺塑等技术处理,确保堤基的渗透稳定性。对干流及支流的险工险段进行重点防护,采用绿滨垫贴坡防护等生态友好型措施,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同时,新建和加固支流回水堤,完善河道的整体防护体系。此外,优化穿堤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拆除重建或新建部分穿堤涵,以满足区域排水需求并保障堤防安全。
3.2 非工程性防洪手段
在养息牧河的防洪能力提升与河道治理中,非工程性防洪手段同样不可或缺,是工程性措施的重要补充。建立健全的洪水预警与预报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水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流域内的降雨量、水位变化等关键数据,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为防洪决策和应急响应争取时间。完善防洪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群众在洪水来临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响应迅速、有序。同时,加强防洪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洪水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此外,合理规划流域内的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在洪泛区内的高风险建设活动,引导人口和重要设施向相对安全区域转移,降低洪灾损失。
3.3 生态化河道治理策略
注重河岸植被恢复与保护,通过在河岸两侧种植护堤林和水生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既能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又能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绿滨垫、生态砖等,替代传统的硬质护坡,既能稳定河岸,又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此外,合理规划河道形态,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弯曲和深浅变化,避免过度裁弯取直,以维持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结合湿地建设,恢复和保护河流沿岸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其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生物栖息的功能。通过这些生态化治理措施,既能提升养息牧河的防洪能力,又能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实现防洪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流域内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养息牧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现有防洪与河道状况的深入剖析,结合工程性治理、非工程性防洪手段及生态化河道治理策略的系统探讨,本文为养息牧河的防洪能力提升与河道治理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类似河流的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小萍.水利工程河道防洪现状及对策[J].水上安全,2025,(01):142-144.
[2]宋海波.城市河道防洪达标与生态综合治理方案分析[J].陕西水利,2024,(12):59-61.
[3]薛玮瑶.关于蔚汾河河道治理及提升河道防洪能力的探析[J].陕西水利,2024,(01):6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