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砝码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
关键词
砝码,国家标准,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正文
一、概述
2011年10月31日发布《GB/T 4167-2011砝码国家标准》代替《GB 4167-1984》,与国际建议OIML R111(2004)接轨,为砝码行业发展提供了标准和方向。经过10年砥砺前行,砝码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踏上了新的台阶。十四五规划中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即将展开的砝码国标修订工作将引领砝码行业走向“新中国制造”
三、砝码制造行业在执行国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第145号文》中取消了砝码型式批准,部分砝码生产企业无视砝码标准的要求,为抢占市场,不惜降低产品质量,具体不良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条件及衡量仪器问题
《GB/T 4167-2011砝码国家标准》第6章节试验方法中对环境条件作出了明确要求:
测试实验室不允许有容易察觉的振动和气流,应尽量远离振源和磁源;实验室内的天平和砝码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温、湿度每4小时最大允许的变化量;衡器及标准砝码质量扩展不确定度应不大于被测砝码质量最大允许误差的九分之一。
实际情况:
大部分中低端砝码生产企业没有建立标准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检定设备,更没有建立完善的计量、质量管理体系。
(二)、材料问题
《GB/T 4167-2011砝码国家标准》第5.3.5 大于50kg的M等级砝码应由一块或多块材
料制造,材料的抗腐蚀性要等于或优于灰口铸铁。
实际情况:焊接钢板作为砝码的外壳,内部填充铁矿石、铁屑或者沙土。
究其原因:用于比对的砝码钢材需要约6000多元一吨,铸铁砝码成品一吨只需约4000多元,为了抢占市场,一些砝码厂一味追求低价,降低材料成本,忽视砝码国标的要求,用焊接钢板、装填铁砂等方法制造大质量砝码,这些方法会使得砝码因为进水、吸潮等原因改变砝码质量,破坏“稳定性”这一砝码最重要的指标。
(三)、尺寸问题:
《GB/T 4167-2011砝码国家标准》附录A明确给出了不同形状砝码的尺寸。比如说20kg圆柱体砝码在国标中要求直径D1为128mm,有些企业做的尺寸为127mm,甚至125mm,通过加大砝码头部和颈部的直径来达到20kg的质量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降低加工成本。但这一项不执行国标就会导致以下错误的发生:
一、磁化率检测软件中的砝码模型数据是严格按照国标数据设置的,尺寸的不符将会导致磁性指标检测的不准确;
二、颈部尺寸的不一致,将导致按标准要求定制的砝码吊具无法正常使用,从而影响砝码自动化检测的实现。
三、砝码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计量技术机构采购E2等级以上标准砝码首选品牌为国际大厂,其价格为国内头部砝码企业的7倍以上。原因在于他们的砝码质量稳定性好,耐用。
国际大厂每年在国内采购OEM E2~M1等级砝码,贴牌销售之后,售价就可以翻几番。抛开商业手段不说,仅从砝码的生产质量来说国产砝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但品牌影响力较弱。
基于市场需求和中国砝码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国砝码行业要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砝码国家标准》,赶超国际头部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的有价值的发展,应朝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创新标准制定新模式。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砝码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引导中国砝码生产企业良性发展。不能一直做国际标准的执行者,我们要做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经过10余年研究,我国独立提出的能量天平方案的测量能力得到逐步提升,测量数据参与国际共识值的确定,进而用于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实施后全球质量单位的量值传递。这标志着我国的测量能力得到了国际计量委员会的认可,也为我国自主可控的新质量量值传递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理国计量技术机构和砝码生产企业也应加强合作,从加工技术、工艺上和实用性上下功夫,刻苦专研,多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不甘心做国际标准的追随者。使得砝码标准制定工作要从模仿向创新发展。
二、从工艺、规模领先,向核心竞争力发展。专注砝码稳定性标准的提升。众多计量技术机构之所以愿意用高价采购国外标准砝码,主要是对国产砝码的稳定性、耐用性没有信心。而砝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主要取决于砝码的材料、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
三、紧跟天平发展趋势,助力中国衡器企业发展。经过30年的电子衡器发展,特别是精密电子天平的制造技术的积累,目前中国天平生产企业正在朝更高精度十万分之一、更完善性能(用内校砝码解决温飘、时飘问题)、单体电磁力天平和砝码比较仪方向努力。在这些过程中对砝码标准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高精度电子天平及带内校功能的电子天平都必须标配外校和内校砝码,国外同类产品要求这些异形砝码的磁性小于0.01,如果砝码的材料带有磁性将直接影响到天平的稳定性,更别说高精度砝码比较仪。
综上所述,我国砝码制造行业将在国家砝码标准的指引下发展,国家砝码标准的制定工作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只有正视差距,创新标准修订模式、政企协作、钻研核心技术,我国的砝码标准和生产企业才有希望赶超国际水平。我们要在计量科学发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我们砝码的加工技术、工艺,逐步提升我国在砝码制造和检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从而由标准的执行者向标准的制定者转化,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参考文献:
1.《GB/T 4167-2011砝码国家标准》 201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
2. 国际建议OIML R111(2004)
3.《JJG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 2007.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