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现场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场质量控制
正文
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存在资源消耗大、施工周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弊端。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模式,通过在工厂预制建筑构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有效克服了传统建筑的不足。它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还能保证建筑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其独特性,现场质量控制面临新的挑战。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现场质量控制措施,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1.1 预制构件生产技术
1.1.1 模具设计与制作
预制构件模具是保证构件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的关键。模具设计应根据构件的形状、尺寸和生产工艺要求进行,确保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具材料通常选用钢材或塑料,对于形状复杂的构件,可采用组合式模具。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模具的加工精度,如模具表面的平整度、对角线长度差等,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例如,对于预制墙板模具,表面平整度误差应不超过 2mm,对角线长度差不超过 3mm。同时,模具的组装和拆卸要方便,以提高生产效率。
1.1.2 钢筋加工与绑扎
钢筋是预制构件的重要受力部件,其加工和绑扎质量直接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调直、切断、弯曲等加工,加工后的钢筋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在绑扎过程中,要保证钢筋的间距、数量、位置准确,绑扎牢固。对于有抗震要求的构件,还需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和弯钩角度。例如,在预制梁的钢筋绑扎中,箍筋的间距偏差应控制在 ±20mm 以内,主筋的位置偏差不超过 ±10mm。同时,为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设置合适的垫块,垫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1.1.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混凝土浇筑是预制构件生产的关键工序。应根据构件的特点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法,如振捣棒振捣、平板振捣等。在浇筑前,要检查模具的密封性、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等,确保符合要求。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宜超过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 倍,振捣时要快插慢拔,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蒸汽养护等。自然养护时,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及时覆盖并浇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根据水泥品种和构件要求确定,一般不少于 7 天。蒸汽养护可加速混凝土的硬化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但要严格控制养护温度和时间,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
1.2 预制构件运输与存放技术
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构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根据构件的尺寸、重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和运输方式。对于大型预制构件,如预制柱、预制梁等,通常采用平板拖车运输,并在运输车上设置专用的固定装置,防止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位移和碰撞。在运输前,要对构件进行检查,确保构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运输过程中,要控制车速,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减少构件的振动。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在雨天运输时,要对构件进行遮盖,防止雨水侵蚀。
预制构件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有良好的排水设施。构件应按照品种、规格、型号和安装顺序分类存放,存放层数不宜过多,避免底层构件受压过大。对于预制墙板,可采用直立存放方式,并用专用的靠放架进行固定,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不宜小于 80°。对于预制楼板等水平构件,可采用叠放方式,但每层之间应设置垫木,垫木的位置应上下对齐,避免构件产生过大的变形。存放过程中,要定期对构件进行检查,如发现构件有裂缝、变形等问题,应及时处理。
1.3 现场施工技术
1.3.1 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是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的基础工作,其精度直接影响构件的安装位置。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各构件的安装位置和标高。测量放线过程中,要多次复核,确保放线精度。例如,预制柱的定位轴线偏差不应超过 5mm,标高偏差应控制在 ±5mm 以内。同时,要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控制线和标高控制点,便于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调整。
1.3.2 预制构件吊装
预制构件吊装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吊装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安全。应根据构件的重量、尺寸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吊装设备,如塔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等。在吊装前,要对吊装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其性能良好。同时,要对构件的吊点进行合理设计和验算,保证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均匀,不发生变形和损坏。吊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控制吊装速度和高度,确保构件准确就位。例如,预制柱的垂直度偏差在安装后不应超过 10mm,预制梁的水平度偏差应控制在 ±5mm 以内。
1.3.3 构件连接
构件连接是装配式建筑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和灌浆套筒连接等。焊接连接时,要保证焊缝的质量,焊接工艺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焊缝表面应平整,无裂纹、气孔等缺陷。螺栓连接时,要确保螺栓的规格、型号正确,拧紧力矩符合要求,防止螺栓松动。灌浆套筒连接是装配式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适用于竖向构件的连接。在灌浆前,要对套筒、钢筋进行检查,确保其清洁、无油污和杂物。灌浆时,应采用专用的灌浆设备,按照规定的灌浆工艺进行操作,保证灌浆饱满,无空洞。同时,要做好灌浆记录,包括灌浆时间、灌浆量、灌浆压力等,以便日后检查。
2装配式建筑现场质量控制
2.1 预制构件进场质量控制
预制构件进场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合同要求进行验收。首先,检查构件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构件的出厂合格证、混凝土强度报告、钢筋检验报告等,确保文件齐全、真实有效。其次,对构件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构件表面是否有裂缝、破损、麻面等缺陷,尺寸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例如,预制墙板的长度偏差应控制在 ±5mm 以内,宽度偏差应不超过 ±3mm。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构件,应及时退场处理。同时,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对构件进行抽样检测,如对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回弹检测,对钢筋的间距和数量进行实测实量,确保构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测量放线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测量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测量仪器要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确保测量精度。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要进行自检和互检,然后由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复核。
预制构件吊装过程中,要加强对吊装作业的监控。吊装前,要对吊装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查,如起重机的起重量、起升高度、回转半径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吊装过程中,要安排专人指挥,指挥信号要清晰、准确。同时,要对构件的吊装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包括构件的编号、吊装时间、就位情况等。
对于焊接连接,要对焊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焊接资质。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按照焊接工艺评定报告进行操作。焊接完成后,要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确保焊缝质量符合要求。对于螺栓连接,要使用扭矩扳手对螺栓的拧紧力矩进行检查,确保拧紧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2.3 成品保护质量控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品的保护。对于已安装完成的预制构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其受到碰撞、污染和损坏。例如,对于预制柱和预制梁,可在其阳角部位设置防护角,防止运输车辆或施工设备碰撞。对于预制楼板,在其上堆放材料时,要设置垫板,避免材料直接压在楼板上造成损伤。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后续施工对已完成的成品造成破坏。如在进行室内装修时,要先对地面的预制楼板进行保护,再进行其他作业。
结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和现场质量控制是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通过掌握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存放以及现场施工的各项技术要点,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从预制构件进场到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再到成品保护,全方位把控质量,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4, (22): 149-151.
[2]李达.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质量控制研究 [J]. 陶瓷, 2024, (11): 141-143.
[3]金亚婷,朱东东,高志龙,等.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J]. 科技与创新, 2024, (17): 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