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期检测对桥梁病害发展趋势和控制条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定期检测;桥梁病害;控制
正文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桥梁建设和维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范,以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营。然而,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桥梁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病害和结构损伤。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在桥梁的全寿命周期内进行科学、系统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以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1 定期检测对桥梁病害发展趋势的影响
1.1 精确的健康监测
在新时期,桥梁检测质量控制的首要要求是进行精确的结构健康监测,包括应用先进的传感技术,通过布置在桥梁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加速度计和倾角仪等,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应变、振动和位移等关键参数,获得高精度的结构健康康数据,进而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
1.2 综合评估方法
在桥梁检测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物理检测,如外观检查、材料测试和载荷试验,还需要运用结构分析和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等计算手段,模拟桥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反应,预测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历史数据分析也能为综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通过综合评估,能全面掌握桥梁的实际状态,为维修和加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单一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判和漏检。
1.3 规范化操作流程
在桥梁检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在用公路桥梁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TG/T5214—2022)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这些标准中规定了桥梁检测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包括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确保检测工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 桥梁病害检测内容
根据大桥现状情况,此次主要对桥面系、上部结构(梁式桥)、上部结构(拱式桥)、下部结构、支座、其他附属设施进行检测。外观检查方法以人工目测为主,以临时支架为平台,采用激光测距仪、裂缝观测仪、钢卷尺等仪器设备对各部位进行近距离检查,检查部位的缺陷,如混凝土构件的裂缝、碎裂、剥落、层离、蜂窝、空洞、环境侵蚀和钢筋锈蚀等病害,确定病害的位置和尺寸,并在病害处用粉笔或喷漆进行标记并做记录描述及拍照。索力测量采用随机振动测量方法进行。吊杆及系杆在环境激励下引起振动,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拾取索的振动信号,利用专用软件进行频谱分析后求得索的各阶振动频率,然后利用弦振动理论和索力与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索力计算,最终得到实测索力。
3 桥梁病害检测措施
3.1 维修前检测与评估
为确保桥梁养护与维修施工效果,应在正式作业前准确检测与评估桥梁现状,根据其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等条件,制定详细可行的加固维修施工技术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桥梁结构隐患。在桥梁结构检测中,需对桥面、支座、墩台和桥梁梁端等构成部分进行重点检测,同时评估桥梁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性能,获取其各项技术参数。采用目测与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目测初步判断桥梁外观和结构病害,再使用回弹仪、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或钢筋锈蚀电位检测仪等设备进行精确测量。对于受地震、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的桥梁,则应采用打分、评级等方法进行专门检测,形成养护与维修方案。
3.2 明确质量检测流程
检测工作应从数据收集与初步评估开始,结合历史数据和桥梁设计图纸,对桥梁的原始结构、施工质量、维护记录等进行仔细研究,建立初步的桥梁健康档案。应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现场检测,包括静态和动态加载测试、振动测试、混凝土强度测试等,在测试过程中,应使用高精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如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例如,在静态加载测试中,模拟实际交通荷载,测量桥梁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评估其承载能力和结构变形特性。为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严格控制检测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在静态加载测试中,加载速率应保持稳定,加载和卸载过程应尽量避免冲击;在振动测试中,应采取合理的振动源和传感器布置方案,确保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无损检测中,应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和参数,如超声波频率、雷达天线类型和红外热成像的温度范围等。
3.3 加强物料品质控制
严密地监督与控制建筑物料品质,从项目源头入手,全面监控工程物料质量,并定期抽样检查建筑物料,以便及时找到问题所在,避免建材品质不达标而导致工程不规范现象。监督人员要重视材料的抽样检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材料,用规范的监管制度来展现监督人员的责任感。在采用特定的建筑材料时,应确立非传统的检测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及严格的规范标准,提高检测效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保证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项目数据管理体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过分析、挖掘项目数据,发现物料质量的变化趋势,为未来的质量监控和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3.4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
检测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是质量检测体系的核心,在桥梁质量检测中,应结合桥梁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环境,合理选择检测技术和设备。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无损检测技术、动态测试技术和静态加载试验等。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严谨的检测标准和规范,有效规范检测环节,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应严格按照《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规定,进行取样、养护和测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制订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如检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检测数据的记录和存档等,确保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检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检测数据,有效管理和分析此类数据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的存储、管理和分析。在数据管理方面,可采用数据库技术,将检测数据按照桥梁结构、检测项目、检测时间等进行分类存储,便于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4 结束语
桥梁检测质量控制是确保桥梁安全运营的关键,采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可有效预防和解决桥梁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检测机构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科研单位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通过各级单位的协同合作,推动桥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超.软弱地基条件下桥梁病害智能检测方法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2):125-128.
[2] 杨正.基于机器人的桥梁检测病害识别和路径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2022.
[3] 磨耀华.高速公路桥梁支座病害检测及维护技术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22,(02):163-165.
[4] 高秀鑫.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公路桥梁病害检测研究[J].北方交通,2021,(10):35-37.
[5] 郑汉民,陈霞.高速公路桥梁病害的检测及加固问题研究[J].交通世界,2021,(18):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