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
摘要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控制要点;控制措施
正文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建筑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其施工便捷、成本低、效率高。装配式建筑从预制件的生产到现场拼装,各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组织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因此,探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原则
其一,质量优先原则。从设计、构件生产到施工安装,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质量,因为质量关乎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其二,高效协同原则。装配式建筑涉及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施工单位等多方主体,只有各方紧密协作,信息及时共享,才能提升整体效率,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延误。其三,绿色环保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如对废弃构件合理回收利用。其四,安全至上原则。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风险,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化程度不足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设计标准化程度不足成为一大难题,不同项目间构件尺寸、规格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生产模具无法通用,增加生产成本与时间。非标准化设计使构配件种类繁多,给生产、运输、施工带来极大不便。部分建筑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预制构件的通用性,同一类型构件却有多种设计版本,使得工厂在生产时需频繁调整生产线,降低生产效率。由于设计的不统一,施工过程中出现构件无法准确安装的情况,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
(二)构件生产质量不稳定
国内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生产预制构件的企业良莠不齐,部分生产企业无法保证预制构件的尺寸以及质量。部分生产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难以保证构件生产的精准度与稳定性。在混凝土搅拌环节若设备计量不准确,会导致混凝土配合比失调,影响构件强度。原材料质量把控不严也加剧了质量不稳定,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像不合格的钢筋,其拉伸性能不达标,会严重削弱构件的承载能力。
(三)存放场地规划不合理
部分工程项目未根据构件的类型、尺寸、重量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区存放,导致构件堆放杂乱无章。大型构件与小型构件混放,不仅不利于取用,还容易在搬运过程中造成小型构件损坏。场地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遇到雨天,积水容易浸泡构件,使金属连接件生锈,降低构件的耐久性。场地空间利用不充分,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租赁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构件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易受日晒、雨淋等侵蚀,影响其质量。
三、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要点及措施
(一)加强设计标准化管理
项目启动前组织专业设计团队、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结合国家规范与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涵盖构件尺寸、连接方式、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标准化设计指南。设计单位内部应开展标准化设计培训,提高设计师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建立设计审查机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审查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设计,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鼓励设计单位与构件生产企业合作,根据生产实际反馈优化设计标准,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加强设计标准化管理,能有效降低生产模具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二)强化构件生产质量把控
生产企业需定期评估设备性能,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保证构件生产的精度与稳定性。建立严格的原材料供应商评估体系,对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进行全面审查,选择优质供应商合作。每批原材料进场时,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强度、钢筋的拉伸性能等,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完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流程,设置多个检测节点,对构件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出厂的构件质量合格。
(三)优化存放场地规划布局
按构件的类型、尺寸、重量等,将存放场地划分为大型构件区、小型构件区、特殊构件区等不同区域,并设置明显标识。合理规划场地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及时排出。加强场地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构件存放与搬运。搬运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搬运工具与方法,避免构件损坏。定期对场地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排水系统畅通无阻。在场地周边设置防护围栏与遮阳挡雨设施,减少自然环境对构件的侵蚀。通过优化存放场地规划布局,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降低构件损坏风险,保证构件质量在存放期间不受影响。
(四)提升施工人员专业技能
控制要点是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预制构件的安装流程、连接节点处理、质量验收标准等,详细讲解预制墙板的吊装顺序与定位技巧,确保安装精度。施工企业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授课与实操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深施工人员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开展技能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上岗证书,激励施工人员主动提升技能水平。建立施工人员技术档案,记录其培训与考核情况,为后续项目人员调配提供参考。
(五)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
控制要点在于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实时跟踪与调整。在项目开始前结合项目规模、施工工艺、资源配备等因素,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关键节点与完成时间。建立进度跟踪机制,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分析偏差原因。若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进度滞后,及时调整进度计划,合理调配资源,如增加施工人员、设备等,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加强与设计单位、构件生产企业、供应商等各方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影响进度的问题。提前与构件生产企业沟通构件供应时间,避免因构件供应不及时导致施工延误。通过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的要点把控与措施实施。通过对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与安全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经验的积累,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应持续优化创新,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在更多领域、更大规模上得到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厉真晟.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6):49-51.
[2]梁晓东,何丛飞,赵国瑞,等.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陶瓷,2022,(11):191-193.
[3]许世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0):235-237.
[4]朱迅.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2,(18):97-99.
[5]郭军超.分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7):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