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及发展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发展策略
正文
引言: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焦点。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了解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意义,探索其发展策略,对提升环保成效、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1.1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是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的持续监测,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政府部门依据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如确定污染物减排目标、制定空气质量改善计划等。在城市规划方面,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帮助规划者选择合适的建设区域,避免在生态脆弱或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1.2助力污染精准防治
环境监测有助于实现污染的精准防治。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可以精确掌握污染物的排放种类、浓度和排放量。例如,对工厂废气排放口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超标排放的污染物,从而促使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安装更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或调整生产工艺。在水污染防治中,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可以确定污染的来源、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如果监测发现某条河流的某一断面存在氨氮超标现象,通过进一步溯源监测,可以锁定是上游的某个工厂废水排放还是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进而采取精准的治理措施,如对工厂进行监管处罚并要求其深度处理废水,或者对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治理工程,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农田缓冲带等。精准的环境监测能够避免污染治理的盲目性,提高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
2.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挑战
2.1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升。一方面,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在痕量污染物的检测方面,现有的一些检测技术可能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监测要求。对于环境中低浓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二噁英等,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误差较大、检测限较高的问题,导致难以准确掌握其在环境中的真实含量和分布情况。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环境监测站点,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工频繁操作和维护,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还容易出现人为误差。
2.2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环境监测领域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仪器分析等,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在环境监测行业中,既精通环境监测技术又熟悉环境管理政策的人才数量有限。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另一方面,环境监测工作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3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环境监测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存在部分空白和不协调之处。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一些新兴污染物缺乏相应的监测标准,导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监测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给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对比分析带来困难。其次,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数据造假、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部分监测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存在违规操作,而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难以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削弱了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环境监测的发展策略
3.1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为了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应用。首先,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出资,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针对新型污染物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攻克痕量污染物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的难题。例如,研发基于新型材料和原理的传感器,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中的微量有害物质。其次,积极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技术。在监测站点布局方面,应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的监测设备,减少人工干预。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自动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预警。例如,通过建立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提前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污染防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3.2强化人才培养引进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是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优化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例如,可以与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监测工作需求。在人才引进方面,环境监测机构应提高待遇水平,改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例如,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科研启动资金;建立公平合理的晋升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投身国内环境监测事业。
3.3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对于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监测标准体系方面,国家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新兴污染物的监测标准,填补标准空白。同时,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监测标准的统一协调,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共享性。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监测机构的资质审核和监管,定期对监测机构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于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此外,还应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增强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信力。
结束语: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深远,虽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完善等,能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支撑,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戴肖云.浅谈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27-28.
[2]刘巍,冯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分析[J].低碳世界,2020,10(04):6,8.
[3]谢培.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9):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