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造价管理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建筑造价管理;城市更新规划;成本控制与效益优化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生命周期视角提供了一个综合考虑项目从构思到拆除各个阶段成本的框架,有助于实现成本的全面控制和优化。然而,传统建筑造价管理模式因局限于单阶段、单维度的静态控制,难以适应城市更新项目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需求。本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剖析建筑造价管理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探索其在决策优化、动态控制及效益评估中的核心策略,旨在为提升城市更新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全生命周期建筑造价管理的理论基础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Whole Lifecycle Cost Management)是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去分析和控制项目的造价,使项目达到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LCC)最低的目标,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不仅包括项目的建设阶段,还包括未来的运营维护阶段以及拆除翻新阶段[1]。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项目的建设期成本和项目运营期的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即以较小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去完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差异分析
国外学者在全生命周期建筑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特别是在BIM技术、全成本分析模型和智能化运维系统的应用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成功案例。然而,国内研究仍处于推广和深化阶段,多集中于概念引入与单领域实践,尚缺乏跨阶段的整合与系统化的研究方法[2]。此外,在城市更新领域,国外更加注重政策配套和公众参与,国内则更多关注技术可行性和资金来源的平衡。
(三)研究局限与创新点
尽管全生命周期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仍存在应用不均衡的问题,尤其在后期运营与拆除阶段的成本绩效评估较为薄弱。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以城市更新规划为切入点,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提出适应城市更新复杂需求的综合性策略,进一步完善造价管理的多维度框架,推动全生命周期理念在更新项目中的系统化落地。
三、城市更新规划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规划阶段造价管理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城市更新规划通常涉及旧城区、工业区等存量用地的改造,其项目的目标和需求多样化且难以明确。传统造价管理多以单一指标评估经济可行性,忽略了环境、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这导致规划阶段的造价估算缺乏科学性与完整性[3]。此外,土地性质、建筑功能转型、历史文化保护等多维因素的交互作用,使造价预测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决策的风险。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规划阶段亟需动态化、智能化的成本分析工具,以实现多目标平衡与精准化成本估算。
(二)建设阶段多主体协同不足与成本控制难度
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这使得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变得复杂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传统造价管理模式较难满足多主体的利益诉求,导致资源浪费与成本失控问题频发。同时,更新项目往往需要在已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周边环境和现有设施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增加了施工方案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成本。动态预算控制与实时信息共享机制的缺乏,使得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及时应对不可预见的造价波动,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三)运营维护阶段长期成本绩效监控的缺失
在传统造价管理体系中,项目竣工即视为管理的结束,而城市更新项目作为长期服务于社会的载体,其后期运营与维护阶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运营阶段的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的绩效评估机制,维护成本的动态变化未能得到有效监控与优化。尤其是在节能减排目标下,建筑能耗成本与碳排放成本难以量化并纳入长期管理范畴[4]。此外,运营阶段智能运维手段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成本不透明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这一阶段的应用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四、全生命周期建筑造价管理的关键策略
(一)规划阶段的成本优化与多目标决策支持
规划阶段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关键,造价管理需从单一的成本控制向多目标决策优化转变。引入BIM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多方案动态成本模拟与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量化支持。同时,建立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造价指标体系,以平衡更新项目的多元目标。例如,历史街区更新需将文化保护成本纳入造价体系,结合政府补贴政策优化预算结构。此外,利用GIS整合区域资源与政策,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收益预测的准确性。这种精准化估算方式降低了规划阶段的成本风险,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
(二)建设阶段的动态成本控制与多主体协同管理
建设阶段,城市更新项目因涉及多方利益而呈现复杂性,动态成本控制是关键。动态预算管理通过BIM模型实时记录项目进度、资源分配与成本变化,实现造价监测与调整,避免超支[5]。多主体协同机制需通过信息化平台强化,例如搭建基于云计算的项目管理系统,实现政府、开发商、施工单位和社区间的信息共享,明确责任边界,减少沟通成本。针对施工问题,可通过人工智能风险预警系统提前识别,对造价波动作出应对。智能化手段与协同机制结合,能够遏制资源浪费,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三)运营阶段的成本绩效评估与智能化管理
城市更新项目的长期价值体现在经济性与可持续性,传统造价管理模式常忽略运营阶段的成本优化,而全生命周期管理则将其作为重点。建立全生命周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建筑能耗、维护成本、环境效益等维度,并定期量化评估是关键举措。智能化运维手段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判故障并减少维修费用。基于区块链的运维记录确保成本数据透明化,为后期优化提供依据。在节能减排背景下,智能系统动态调整能耗设备运行参数,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五、结论
全生命周期建筑造价管理为城市更新规划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科学方法。通过贯穿规划、建设和运营全阶段的系统化管理,有效提升项目的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本研究探讨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策略,重点突出智能化技术与多目标决策的结合,验证了其在成本动态调控和效益平衡中的实践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政策支持与技术集成,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加强后期运营阶段的绩效监控与优化,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明明.绿色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19):101-103.
[2]肖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师,2024,(10):289-290.
[3]祝金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策略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17):95-97.
[4]刘凯,丁晓欣,丁奥,等.基于全生命周期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2):51-56.
[5]刘新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9):140.
作者简介:
姓名:叶韬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01 籍贯:安徽 民族:汉 学历:大学
职称:高级建筑师
作者简介:
姓名:姜明智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1.04 籍贯:四川 民族:汉 学历:大学
职称:高级建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