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实践
正文
引言
国企党员教育能够加强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强化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其成为廉洁自律的表率。国企党员教育可以培养党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其在国企管理和决策中的能力,推动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国企党员教育能够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价值取向,为国企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而国企党员教育上述作用的发挥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教育管理的不断创新。
1 国企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国企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在于推动党员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筹规划与落地落实。国企党员教育管理能够对党员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组织安排,确保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地落实,推动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发生实质性变化[1]。第二,个性化与差异化服务。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可以根据不同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服务,针对性强化党员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评估与追踪反馈。国企党员教育管理能够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追踪反馈机制,对党员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了解教育效果和问题,推动党员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
2 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2.1 党建落实不到位
国企发展中,起到基础保障作用的就是顺利进行党建工作。而从当前国企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党建落实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国企对党建不够重视,也不了解其重要性,党建工作的开展多以会议的安排为主,缺少落实及检查、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其次,仅以经营效率、利润为强调要点,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未能落实。工作中多以党支部书记唱独角戏的形式为主,无法更好的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最后,党建责任制未落实,国企党员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作,所以对业务工作的考虑往往比组织工作多。
2.2 组织生活形式化
国企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化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就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各项指示、决定、报告等进行传达的过程中,不够认真、不够仔细。在组织党员就一系列思想、党的路线方针等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够积极,导致党员政治思想觉悟、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党组织生活质量低,效果差,仅以形式为追求要点,存在忽视质量的现象,且内容也极为简单,针对性不够,尤其是业务工作往往会替代“三会一课”,导致工作进行中仅以简单说教、政治传达为主,此时自然无法收获显著的效果。
2.3 对党员的考核监督管理不到位
国企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党员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国企在该方面未能获取预期、既定的目标。原因是有效考核监管体系相对缺失,受这因素影响,党员在自身工作岗位上难免会生成一种无关紧要的感觉。此时,党员认知方面的偏差也极易出现,加上“铁饭碗”理念影响较大,所以党员认为只要不犯错即可以长久在岗位上工作[2]。另外,缺少健全的考核监督体系。由于所设置的考核指标不够规范,不具备一定可行性,所以会导致国企党组织很难在党员工作中将上述指标当成一种硬性要求来对待,而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党员教育管理的推进。
3 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 更新党建工作思维方式
国企党建工作思维方式的具体更新中,要将以下几方面工作做好:首先,在大力推进业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尽量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四同步、四对接目标的实现。其次,将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树立起来。要基于品行为先这一原则的坚守,就支部书记进行从严选拔,该方面选拔的支部书记要有着政治坚定、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等优良品质。最后,将书记抓、抓书记这一工作制度坚持落实,为支部书记将管党治党责任人的职责真正履行好提供推动作用。
3.2 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各项制度
基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党内组织生活,是有关工作开展的基础、前提,为有效引导党员能够将制度化及规范化、民主化党内组织生活维持好,要做好以下制度的执行。第一,加强组织生活学习。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相关文件,提高党员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3]。第二,落实会议程序。严格按照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程序和要求召开会议,确保会议的目的和内容符合制度规定。第三,审查组织生活材料。加强对组织生活中必要的材料的审核和审查工作,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第四,强化纪律约束。对违反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行为进行纪律约束和惩处,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3.3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首先,设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与国企党员教育相关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综合考量党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党员教育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对党员教育工作表现突出和取得显著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健全惩处机制。对违反党内规定和管理制度的党员进行相应的惩处,形成严明的纪律和约束机制。
4 结束语
国企党员在认识到自身社会责任、注重国企形象和社会声誉、从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情况下,能够推动国企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而这就需要国企在党员教育和教育管理上加强力度。
参考文献:
[1]彭云.以“三双”促国企党员教育管理创新[J].魅力中国,2020(35):64.
[2]吕志峰.国企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201-201.
[3]薛敏.国企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21(3):11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