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理念的市政道路桥梁设计新思路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金辉

湖州吉盛建设有限公司 313300

摘要

本文聚焦于基于绿色理念的市政道路桥梁设计领域,深入探讨其新思路。利用GIS精准选址与打造绿色交通网络的路线规划、推广绿色环保及本地优先材料、照明节能与新能源利用举措、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系统设计以及融合生态美学的景观设计等。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有望实现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绿色理念;市政道路桥梁;设计;新思路

正文


引言:在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市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张。然而,传统设计与施工模式带来诸多弊端,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给城市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在此背景下,绿色理念应运而生,为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开辟全新路径。它不仅着眼于当下工程需求,更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入探究基于绿色理念的设计新思路,对重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城市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绿色理念内涵

绿色理念内涵核心有三:一是资源节约,市政路桥全周期优先用再生材料,施工、运营节能节水,促资源循环;二是环境友好,建、运环节控尘降噪、减排废水,重设施耐久性,降环境成本;三是生态修复,前期避敏感区,后期建廊道、种乡土植物修复生态[1]

二、基于绿色理念的市政道路桥梁设计新思路

(一)路线规划与布局优化

第一,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整合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生态敏感区以及城市规划等多元数据图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识别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在规划初期就予以避开,从源头上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与生态破坏。同时,利用GIS模拟不同路线方案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占用、生态廊道阻断等,筛选出最优路线,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

第二,强化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融合,构建一体化绿色出行体系。在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优先通行权,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在公交站点设计上,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减少公交停靠对主线交通的干扰,同时优化换乘设施,实现公交与地铁、轻轨等不同轨道交通方式以及自行车、步行之间的无缝换乘。对于慢行交通,规划连续、舒适、景观优美的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与周边公园、商业区、居住区连通,设置遮荫、避雨设施,鼓励短距离出行采用慢行方式,减少私人机动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与尾气污染。

(二)材料选择创新

第一,积极推广具有环保特性的新材料。再生混凝土是利用废弃混凝土加工而成,其性能经优化后可满足道路桥梁结构强度要求,大量使用可减少建筑垃圾堆放与天然骨料开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的特点,用于桥梁结构部件,不仅能减轻结构自重,降低基础负荷,还能提高结构耐久性,减少后期维护成本[3]

第二,优先选用本地出产的建筑材料,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本地材料运输距离短,可大幅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本地材料适应当地气候、地质条件,性能稳定性高,如本地的砂石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与当地环境相互磨合,能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而且有助于扶持本地建材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地材料特性,结合工程需求进行创新应用。

(三)节能设计举措

第一,照明系统是道路桥梁运营阶段的主要耗能部分,节能优化至关重要。全面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如LED灯,其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能耗低,相较于传统高压钠灯等可节能50%以上。在灯具布局上,依据道路类型、交通流量、环境亮度等因素进行精准设计,避免过度照明造成能源浪费。同时,引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光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灯具亮度;结合交通流量监测数据,在车流量稀少时段降低照明亮度或关闭部分灯具,实现照明能耗的动态调控,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节能。

第二,充分挖掘新能源在道路桥梁领域的应用潜力。在日照充足地区,于道路桥梁附属设施表面,如路灯杆顶、高架桥护栏、收费站屋顶等安装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路灯、交通信号灯、电子显示屏等供电。小型风力发电机同样具有应用前景,在风力资源较好的路段,如开阔的高架桥、跨海大桥周边,合理布局风力发电装置,与太阳能发电互补,形成稳定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减少对传统电网供电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提升道路桥梁设施的能源自给率。

(四)雨水管理与利用

第一,构建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从源头收集路面、桥面雨水。合理规划雨水口、雨水篦子的分布密度与位置,依据道路坡度、汇水面积等因素,确保雨水能够快速、高效地流入收集装置。在高架桥、立交桥等特殊路段,增设雨水收集管道,将雨水引流至地面存储设施。地面设置雨水收集池、储水罐等,结合地形地貌进行选址与设计,采用防渗、防腐处理技术,保障雨水存储质量与设施使用寿命,为后续雨水利用提供稳定水源。

第二,雨水收集后需经过净化处理才能安全使用。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融合的净化技术,依次通过过滤去除泥沙、悬浮物等大颗粒杂质,沉淀使细小颗粒沉淀至底部,消毒利用紫外线、氯消毒等方法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确保雨水达到回用标准。净化后的雨水可广泛应用于道路洒水降尘、绿化灌溉、洗车等领域,在干旱季节或水资源紧张地区,有效缓解用水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市政供水成本。

(五)生态景观融合设计

第一,桥梁设计突破传统美学局限,融入生态美学理念。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使桥梁与周边山水、动植物等自然景观相互呼应,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延伸。在色彩选择上,以自然色系为主,如淡蓝、浅绿、米白等,与天空、水体、植被色彩协调搭配,营造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同时,注重桥梁结构的通透感设计,减少对周边景观视线的遮挡,让行人在桥上能够欣赏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第二,以打造生态绿廊为目标,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品种,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构建乔、灌、草多层次植被群落。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绿化带、边坡防护等不同区域,根据光照、土壤、水分等条件合理配置植物种类。例如,中央分隔带选择低矮、耐旱、抗眩光的灌木与地被植物,既能分隔车道、保障交通安全,又能美化环境;道路两侧绿化带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绿色屏障,发挥降噪、防尘、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同时为行人、车辆提供舒适的视觉享受,将道路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功能的城市线性空间。

结语:综上所述,基于绿色理念的市政道路桥梁设计新思路为城市建设注入全新活力。通过精准把握绿色理念内涵,全方位落实设计新思路,从路线规划的科学布局、材料选择的创新优化、节能与雨水利用的精巧构思,到生态景观的匠心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绿色魅力。这不仅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为市民营造舒适宜人的出行与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罗雨星.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与实践[J].汽车周刊,2024,(12):147-148.

[2]陆亮亮.基于绿色施工背景下的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9):53-55.

[3]王海峰.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28):83-8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