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对策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鸿晶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3

摘要

岭南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适应性闻名。然而,在现代化发展中,岭南建筑面临保护与创新的双重挑战。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存在问题出发,剖析其艺术与功能特色以及传承困境,提出加强保护、促进创新和强化教育传播的优化对策,旨在探索岭南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为其在当代建筑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岭南建筑;传承保护;现代化创新;文化传播

正文

引言

岭南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适应湿热气候的设计理念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岭南建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部分历史建筑面临破坏与消失的威胁。同时,现代建筑的发展在形式与功能上难以协调岭南建筑的传统特质,导致其文化传承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岭南建筑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其现代化创新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1]。本文围绕岭南建筑的特点、存在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希望为其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岭南建筑现代化传承与创新特点

(一)岭南建筑的传统艺术特色

岭南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分支,其艺术特色鲜明而独特。以岭南风土为基础的地域性文化表达使其在形式和功能上高度契合南方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多以竹木、青砖为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更是岭南建筑的一大亮点,例如广州骑楼将传统建筑与殖民地时期的西方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街景。岭南建筑注重生态与气候适应性设计,如屋檐深挑、窗户格栅和天井等结构,充分适应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为住户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展现建筑艺术之美。

(二)岭南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结合

岭南建筑巧妙地将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结合,追求实用与美学的平衡。例如岭南民居中的“趟栊门”设计,不仅通风透气,还具有美观装饰功能。祠堂与园林建筑的复合型空间设计更展示了岭南建筑的智慧:祠堂不仅是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象征,而园林通过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设计,营造了功能与情感交流的和谐氛围[2]。建筑设计中融入的实用美学,如镂空花纹、雕饰窗棂,既提升了视觉艺术性,又兼顾了遮阳通风等实际功能。

(三)岭南建筑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岭南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的表现,更是文化价值的载体。它承载了岭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例如,岭南祠堂通过建筑形态的传承,记录了宗族的兴衰与发展。建筑空间还是社区融合与人文交流的纽带,庭院与街巷成为邻里互动的重要场所。传统岭南建筑在现代城市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对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风格与功能相结合的启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岭南建筑现代化传承与创新存在问题

(一)传统岭南建筑保护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岭南建筑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历史建筑资源由于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城市扩展和土地开发侵蚀了大量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许多岭南老街和民居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保护政策虽然逐步加强,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难以贯彻。缺乏完善的修复机制和保护意识,使得部分岭南建筑被迫消失或遭到不当改造,文化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二)岭南建筑现代化发展中的困境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岭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往往处于对立状态。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困难,常导致传统建筑的元素被符号化甚至边缘化。例如在一些现代建筑中,仅是简单套用岭南风格的“外壳”,而忽视其功能与文化内涵。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广泛使用,虽然提升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却削弱了岭南建筑的原生韵味[3]。城市功能的扩展也使得岭南建筑的传统空间布局难以适应现代需求,导致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景观脱节。

(三)岭南建筑文化传承的弱化

文化传承的断层是岭南建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岭南建筑的文化价值缺乏了解,文化认同感逐渐下降。建筑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不足,难以为岭南建筑的传承提供持续动力。在国际化传播中,岭南建筑文化的表现往往被简化,甚至出现失真现象,无法充分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种传承意识的弱化对岭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三、岭南建筑现代化传承与创新优化对策

(一)加强传统岭南建筑的保护力度

保护岭南建筑的文化遗产是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制度保障。通过立法明确岭南建筑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及处罚机制,避免因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破坏现象。同时,建立多层次的保护机制,包括政府、社区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尤其是鼓励社会力量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工作,例如通过文化基金资助和志愿者活动提升保护成效。其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岭南建筑进行全面的记录与建档,包括3D扫描、虚拟现实等,为修复和重建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应注重修复过程中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使用,确保建筑的原貌不被现代化技术改造得失真。最后,保护岭南建筑应与旅游产业和城市更新相结合,既延续其文化内涵,又为其经济价值注入新活力,从而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岭南建筑现代化与创新发展

岭南建筑的现代化创新是其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得以延续的关键。需要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岭南建筑的创新设计中。岭南地区多湿热气候,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经验,如通风设计、天井布局,可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其次,鼓励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融合。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可以通过新型环保材料提升建筑的耐久性,同时保留岭南建筑的独特审美特征。再次,推进岭南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功能中的融合。例如,在城市更新中,可在公共空间、商业街区中融入岭南建筑元素,以创造现代化与传统特色相结合的城市景观。最后,设立设计创新奖项和研发基金,吸引更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加入岭南建筑的创新探索中,为其在现代建筑领域开辟更多可能性。

(三)强化岭南建筑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教育与传播是岭南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岭南建筑文化相关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地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对于专业教育,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相关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岭南建筑研究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其次,通过社区活动和公共文化项目,将岭南建筑文化普及到更广的社会层面。例如,举办岭南建筑主题展览、文化节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通过纪录片、虚拟导览和短视频等形式,提升岭南建筑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扩大影响力。加强岭南建筑的国际化传播,借助国际建筑论坛、文化展览等平台,展示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与交流。通过教育与传播的共同努力,可以增强岭南建筑的文化认同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总结

岭南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传统艺术特色和地域适应性设计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灵感。然而,受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岭南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传承挑战。本文分析了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保护、创新、传播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对策。通过完善保护机制、推动现代化与创新设计,以及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播,可以实现岭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岭南建筑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探索新路径,以延续其文化魅力并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高铭,李成,程京亚.媒体融合视域下岭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粤剧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例[J].南国红豆, 2023(1):28-31.

[2] 孟晓旭.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文学艺术周刊, 2023(16):43-45.

[3] 陈晓兰,杨生发.岭南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成效,问题与对策——乡村产业振兴视角[J].农业考古, 2023(1):170-176.

 


...


阅读全文